开颅手术是暂时打开部分头骨以露出大脑以便进行手术的程序。过去 20 年的进步使开颅手术更安全、更简单和更成功。神经外科医生现在可以在曾经认为无法触及的大脑区域进行手术。开颅手术是许多不同疾病外科治疗的一部分,包括:• 大脑内部或周围膜的生长物。• 血栓压迫大脑,通常是由于急性头部受伤造成的。• 动脉薄弱部位凸起时会形成动脉瘤。在某些患者中,动脉瘤可能会扩大,从而增加了其破裂并导致脑大出血的风险。许多动脉瘤可以通过腿部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神经外科医生可能会在动脉瘤附近放置钛夹以将其与正常动脉封住。未经治疗的动脉瘤可能会破裂,导致危及生命的脑出血。 • 需要引流的感染或脓肿。 • 癫痫,当药物无法控制时,有时可以通过切除引起癫痫发作的脑部部位来治疗。 • 某些疼痛综合征,可通过减压被动脉压迫的神经来治疗 • 因炎症引起的脑肿胀 • 因创伤引起的颅骨骨折 • 异物穿透大脑。 开颅手术的宽度范围很广,从几毫米(锁孔或钻孔开颅手术)到几厘米不等,具体取决于问题和所需的治疗。 颅底手术和开颅手术:大脑底部位于颅底上。要切除某些类型的肿瘤,外科医生必须进入颅底并进行开颅手术。尽管颅底手术很复杂并且通常需要计算机,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风险也更容易接受。
高乳酸血症经常发生在脑肿瘤手术后。现有的研究很少,而且主要是回顾性的,报告与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延长住院时间的关联不一致。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案,研究对象是选择性肿瘤开颅术期间和之后的高乳酸血症,以及与术后结果、选定的病理生理方面和可能的风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将纳入 450 名计划进行选择性开颅术的脑肿瘤患者。手术期间每小时抽取动脉血样用于测量乳酸和葡萄糖,直至术后六小时。为了进一步探索高乳酸血症与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的关联,将对 100 名患者进行额外的血液采样以测量胰岛素抵抗的标志物。此外,在 20 名患者的亚组中,将同时从颈静脉球导管抽取血液和从桡动脉抽取血液,以测量动脉与颈静脉乳酸浓度差异,以研究脑血管乳酸通量的方向。功能性临床结果将通过改良的 Rankin 量表、住院时间和 30 天、6 个月、1 年和 5 年的死亡率来确定。将比较有无高乳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结果。将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来确定高乳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将公布统计分析计划以支持透明度和可重复性。结果将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
I. 引言清醒开颅手术是神经外科中一种强大而灵活的手术,可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清醒开颅手术最先用于癫痫的外科治疗,随后被用于治疗脑幕上肿瘤、血管病变、脑 1、2、3 关键区域附近的深部脑刺激患者。在清醒开颅手术期间,患者的积极参与对于外科医生的术中决策是必不可少的。清醒开颅手术具有降低术后发病率、促进早日出院的独特优势。神经外科医生及其团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患者的心理生理痛苦和发病率来确保手术安全有效。我们注意到,在术中播放患者最喜欢的大片《巴霍巴利王》可以有效地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我们报告了一例罕见病例,该病例的海绵状瘤位于左侧感觉皮层与运动区相邻处,表现为复发性癫痫。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至2019年实施的颅骨修补术,对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材料、并发症进行分类,常规进行脑CT检查,创伤、肿瘤、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脑内血肿纳入研究,因颅颌面创伤行重建手术者排除。术后患者控制至少1年。在术前准备阶段,对每位患者进行脑CT检查,必要时进行脑磁共振成像观察。调查每位患者是否有伤口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灶,感染灶解决后至少1个月计划手术。开颅减压术中保留骨骼的患者骨瓣常规一次性置入腹部皮下组织,涉及额窦区的开颅手术用骨蜡和患者骨骼封闭额窦口,切除窦黏膜,开颅额窦。保存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内的骨瓣在开颅手术同期取出,使用前用含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自体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多孔聚乙烯植入物用粗vicryl缝线固定在颅骨上为标准。钛网用微型螺钉固定在颅骨上。
背景:理想的麻醉剂可实现麻醉的平稳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最小以及手术后迅速而完全的恢复。这些都是用于麻醉维持的理想麻醉剂的特征。目的和目标:主要目标是比较地氟烷和七氟烷的恢复时间。次要目标是研究对血流动力学(HR、平均 ABP)、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认知行为和 PONV 发生率的影响。患者和方法:这项比较研究于 10 月 22 日至 10 月 23 日在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医院的男孩医院对 (98) 名病例进行。受试者被分成两组:S组: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49例)和D组:使用地氟醚维持麻醉(49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BMI或ASA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基线、术中和术后MBP评分监测、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中和术后PaCO 2评分监测方面,接受七氟醚和地氟醚的病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短程定向-记忆-注意力测试中,接受地氟醚治疗的个体的表现比接受七氟醚治疗的个体有显著更好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发现,在基线、术中和术后 MBP 评分监测方面,接受七氟醚和地氟醚治疗的个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地氟醚在短程定向-记忆-注意力测试中的表现优于七氟醚。
脑肿瘤、感染、中风和脑损伤等严重疾病都会导致脑肿胀。脑被包裹在颅骨这个保护性但又坚固的结构中,所以任何肿胀都会导致脑部受压。如果不缓解压力,脑部就会受到永久性损伤。当患者脑部任何部位出现肿胀时,外科医生可能会钻一个钻孔(颅骨上的一个小孔)以排出血液,或者进行部分开颅术(一种切除一块颅骨以容纳肿胀的外科手术)。随后,几周后通过颅骨成形术修复部分开颅术。这种对颅骨缺损的外科修复可以保护脆弱的脑组织并恢复颅骨的正常轮廓。
颅骨修补术的历史 随着医学和外科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的目标不仅是挽救患者的生命,更要让他们过上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的高质量生活。从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到社会对接受毁容手术(例如开颅手术导致部分头部凹陷)患者的认可,再到颅骨修补重建和对充实、富有成效的生活的希望。自从开颅手术被用于治疗颅骨和大脑损伤以来,外科医生就一直使用颅骨修补技术来重建颅骨所提供的保护层,并减轻美容和神经功能障碍 [2]。钻孔术,通常称为钻孔,是人类已知的最早的外科手术之一,可以追溯到 9000 年前。颅骨成形术之所以使用金板等材料,是因为金板的价值高,而不是植入物的功效。虽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 400 年禁止了这种手术,但外科医生在 16 世纪再次恢复了这种手术,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它
✓ 2016年由Thomas Oxley博士创立 ✓ 利用置入脑血管的“Stentrode”支架式电极促进BMI开发 ✓ 无需开颅,可通过静脉导管安装 ✓ 2019年开始临床试验,在植入后12个月内评估安全性和可行性(2023年公布) ✓ 在Neuralink之前领先临床试验 ✓ 目前正在为大规模临床试验做准备
摘要 — 目的:开颅手术是切除部分头骨,以便外科医生进入大脑并治疗肿瘤。进入大脑时,组织会发生变形,并可能对手术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增强现实神经外科系统,将从 MRI 获得的术前 3D 网格叠加到手术期间获得的大脑表面视图上。方法:我们的方法使用皮质血管作为主要特征来驱动刚性和非刚性 3D/2D 配准。我们首先使用特征提取器网络来生成概率图,并将其输入到姿势估计器网络以推断 6-DoF 刚性姿势。然后,为了解释大脑变形,我们添加了一个非刚性细化步骤,该步骤使用基于物理的约束将其表述为形状模板问题,有助于将变形传播到皮质下水平并更新肿瘤位置。结果:我们在 6 个临床数据集上回顾性地测试了我们的方法,并获得了较低的姿势误差,并使用合成数据集表明可以在皮质和皮质下水平实现相当大的脑移位补偿和较低的 TRE。结论:结果表明,我们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低于实际临床误差的准确度,证明了我们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意义:这项工作表明,我们可以使用单个摄像机视图提供通过开颅手术观察到的 3D 皮质血管的连贯增强现实可视化,并且皮质血管为执行刚性和非刚性配准提供了强大的功能。
背景:减压开颅术是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的一种救命疗法。对于存活的患者,需要进行第二次颅骨重建手术(颅骨成形术)。颅骨成形术对颅内压 (ICP) 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将最近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完全植入式无创 ICP 传感器集成到定制颅骨植入物 (CCI) 中,用于对颅内高压高风险患者进行术后监测。方法:一名 16 岁女性因颅脑枪伤接受减压开颅术 4 个月后接受颅骨成形术。由于持续性颅疝并伴有硬膜下积液,颅骨成形术后颅内高压值得关注。因此,利用带有集成无线 ICP 传感器的 CCI 进行颅骨重建,并进行无创术后监测。结果:使用无线手持式监测器每天两次获得间歇性 ICP 测量值。仰卧位时 ICP 范围为 2 至 10 mmHg,坐位时 ICP 范围为 -5 至 4 mmHg。有趣的是,坐位和仰卧测量值之间始终存在平均 7 mmHg 的差异。结论:这项首次在人体上使用的经验表明了几项值得注意的发现,包括 (1) 在 CCI 中集成无线 ICP 传感器进行围手术期神经监测的全新安全性和有效性;(2) 尽管术前颅疝严重,但颅骨修补术后 ICP 恢复正常;(3) 颅骨修补术后体位 ICP 适应性恢复。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展示这些有趣发现的案例,它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颅骨重建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