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最近人工智能技术 (AIET) 的普及,拟人化概念(技术中的人类相似性)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人员研究了拟人化如何影响用户对 AIET 的感知、采用和持续使用。然而,研究人员尚未就如何在 AIET 中概念化和操作化拟人化达成一致,这导致了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全面了解 AIET 背景下拟人化研究的现状。为了对拟人化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回顾了 35 项实证研究,重点关注概念化和操作化 AIET 拟人化及其前因和后果。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讨论了潜在的研究差距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到不同的日常情境中[1-4],社交机器人作为最新创新的代表之一,是一种能够与人类进行社交交流和互动的人工智能系统[5-7]。与传统的人形机器人(如机器人产品、Zora Robot)不同,这些机器人在物理上体现了特定的人类特征,一些最新的社交机器人(如机器人产品、Jibo、Welbo、Misa、QTrobot、Hub、Mykie和Buddy Robot)设计有屏幕,带有动画人脸,可以与人交流和互动[8,9]。例如,图 1 展示了Buddy Robot,它设计有类似人类的眼睛和嘴巴,可以在情感上陪伴人类、与人类互动,并响应人类的需求。事实上,可能有必要为社交机器人设计一个类似头部的界面,以促进人机关系中的交流[10,11],因为人类的社会认知和感知过程可能会鼓励人们概括与人类相关的知识和认知,形成对与社交机器人的行为互动的期望[12]。
韩国分销协会(http://www.kodia.or.kr)ISSN:1226-9263,http://dx.doi.org/10.17657/jcr.2020.04.30.30.3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