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也进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全球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复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中国需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相互促进,需要强调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作用。40年来,中国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价值链。长期以来,中国依赖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国内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长期政策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也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根据研究(图1),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4500亿元,2021-2025年人工智能产品复合增长率为24%。2020年人工智能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7400亿元,2025年将超过1.6万亿元,2021-2025年人工智能带动的相关产业复合增长率为22%。在新常态背景下,人工智能产业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等为代表,以大数据为代表,以人工智能 ...
中国于 1978 年实施的经济改革使该国经济增长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后,GDP 增长率从年均 4% 左右上升到 9% 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于绩效的干部评估体系,该体系将地区 GDP 增长作为地方官员晋升决策的核心。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直接导致了更有效的地方经济管理( Maskin、Qian 和 Xu ,2000 年;Blanchard 和 Shleifer ,2001 年;Li 和 Zhou ,2005 年)。毫不奇怪,对晋升激励影响的实证分析都是基于地方 GDP 绩效的官方报告( Li 和 Zhou ,2005 年;Chen、Li 和 Zhou ,2005 年;Yao 和 Zhang ,2015 年)。然而,中国地方政府因操纵地方 GDP 增长率而臭名昭著。1 最近的文献对中国地方政府报告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当相关地方官员的利益很高时( Rawski,2001;Nakamura、Steinsson 和 Liu,2016;Chen、Qiao 和 Zhu,2021)。如果 GDP 等官方统计数据可以轻易被操纵,那么中国官员的晋升激励可能会鼓励地方官员歪曲这些统计数据并向更高级别的政府提供有偏见的信息(Serrato、Wang 和 Zhang,2019)。因此,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绩效竞争可能会演变为 GDP 操纵游戏。
香港经济中期前景 2.13 香港经济中期前景光明。全球经济重心将继续东移,内地将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未来几年保持合理增长,再加上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巨大增长潜力,将为香港提供大量机遇。尽管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各种结构性问题可能使其前景不那么光明,但预计经济增长在经历当前低迷后将逐步恢复到长期潜力。美国经济应在中期内恢复温和增长,具体速度部分取决于其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实施和效果。鉴于一些成员国的公共债务高企,以及能源供应中断的威胁,欧元区经济应会重回温和增长轨道。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将继续受到人口老龄化和高政府债务的制约。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特别是国家与西方经济体关系的演变,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14 政府采取更积极主动的经济管理方式,整合精干的政府和高效的市场。为改善长远增长前景,政府将致力透过创造土地、投资基建、争夺企业和人才等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政府除巩固金融服务等传统优势外,亦会推动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2.15 中共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为把握机遇,香港将继续扮演国家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角色,参与国民经济的国内循环。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致力加强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济联系,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经济体在商贸、专业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高质量合作,并积极争取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2020年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最严重的衰退。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收入将比新冠疫情前预测低7.3%,2021年仍将比疫情前预测低6.4%。中国经济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6.8%,全年增长2.3%。虽然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之一,但这是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这场危机是由微生物病原体在全球迅速蔓延引起的,这不仅是一场健康危机,也是一场经济危机。应对这场危机,各国都在从防控疫情和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第一个实施封锁隔离的国家,为了更科学地应对这场健康危机,中国一直在加强核酸检测、加快疫苗研发和生产、为民众接种疫苗。为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如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增加防疫物资生产投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减税降费、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改善市场流动性、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延期还本付息等。这些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了市场供需和增长前景。对中国来说,2020年尤其艰难,因为它不仅需要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还需要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包括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等。为此,中国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了重大而持续的努力,中国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2月底至3月初,在中国大陆运营的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第四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随着消费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消费规模逐步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20年8月份以来实现增长。而且,第三季度招聘情况明显好转,失业率逐月下降,全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仅为1.4万人。比2019年少了6600万美元。出口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反弹,第四季度同比增长超过10%。本报告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分析了疫情之初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些挑战导致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远低于疫情爆发前预期的水平。其次,我们从公共卫生政策、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就业政策和结构转型政策五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应对疫情的具体举措。然后,我们从企业复工复产、就业招聘、消费需求、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了政策效果。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总结了中国应对疫情的政策经验,旨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