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是一种类似于承载轴的机械元件,因此旋转或来回运动可以平稳、安全且持久。轴承应坚固耐用,以使轴和其他机械元件正常工作。如果轴承不能正常工作,则整个系统的性能将下降或无法正常工作。为此,高碳钢轴承的材料应坚固耐用。为了获得金属所需的性能,使用热处理工艺,尤其是外圈和内圈。轴承外圈和内圈的硬度测试是在热处理工艺之后进行的。使用数字洛氏硬度计测试暴力,可以直接在工具的刻度上读取暴力值。轴承外圈和内圈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产生制造商想要的机械性能,即洛氏硬度62-64 HRC。如果硬度测试结果符合工厂标准,则外圈和内圈符合制造商的质量要求。©2020应用科学与先进技术杂志。 版权所有
SEREN ÖZER 提交,部分满足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理学硕士学位的要求,作者:Halil Kalıpçılar 教授,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生院院长,C. Hakan Gür 教授,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系主任,Arcan Fehmi Dericioğlu 教授,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主管,考试委员会成员:Kadri Aydınol 教授,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Arcan Fehmi Dericioğlu 教授,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Caner Durucan 教授,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Hüsnü Emrah Ünalan 教授,中东技术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Ziya Esen 副教授,恰卡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摘要:系统研究了 Ru 沉积温度和后退火条件对用于先进 Cu 互连线应用的原子层沉积 (ALD) Ru 扩散阻挡层与 Cu 薄膜界面粘附能的影响。在 225、270 和 310 o C 沉积温度下沉积的样品的初始界面粘附能分别为 8.55、9.37、8.96 J/m 2 ,这与 ALD Ru 沉积温度下 Ru 薄膜的相似微结构和电阻率密切相关。在 200 o C 后退火期间,界面粘附能一直稳定在 7.59 J/m 2 以上的高值,直至 250 h,而在 500 h 后急剧下降到 1.40 J/m 2 。 X射线光电子能谱Cu 2p峰分离分析表明,界面粘附能与界面CuO形成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因此,ALD Ru似乎是一种有前途的扩散阻挡层候选材料,具有先进的Cu互连的可靠界面可靠性。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焦耳热对碳纳米管(CNT)薄膜的温度响应和材料变化。结果表明:焦耳热使CNT薄膜升温迅速,最高可达300 o C/s,且稳态温度与功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在长期焦耳加热下,树脂浸渍的CNT薄膜可形成固化良好的CNT复合薄膜。但焦耳加热过程中薄膜温度分布不均匀,且CNT薄膜无法通过简单的压制、拉伸和浸渍等方法改变温度分布。揭示了方块电阻是影响薄膜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250 o C以下焦耳热处理导致CNT薄膜厚度增加10%,电导率降低15%。
退火对 SAE 202 和 440C 钢疲劳寿命影响的实验研究 M. Sreeteja*、S. Pranavadithya、V. Nitish 和 Gunda Sowmya 机械工程系,Vidya Jyothi 理工学院,海得拉巴,印度 2017 年 5 月 1 日接受,2017 年 5 月 2 日在线提供,第 7 卷,第 3 期(2017 年 6 月)摘要 近来,由于多种多样的负载条件、复杂的几何形状以及市场上出现的新材料,预测工程部件疲劳寿命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当前的研究包括定量测量退火对 SAE 202 和 440C 钢疲劳寿命的影响。从结果来看,很明显,两种钢的疲劳寿命都因退火而有明显的提高。然而,与 SAE 202 相比,440C 钢的疲劳寿命改善程度更大。关键词:疲劳、退火、热处理、低周疲劳、440C、SAE 202、1. 引言 1 疲劳寿命是任何材料的重要特性
维护国家计量标准并提供符合这些标准的测量手段和方法;确定材料的物理常数和特性;开发用于测试材料、设备和结构的方法和仪器;为政府机构提供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咨询服务;发明和开发满足政府特殊需求的设备;以及制定标准实践、规范和规范。这项工作包括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发和基本常数,于 1970 年 8 月 3 日至 8 月 7 日在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国家标准局举行。会议汇集了理论、实验和应用科学家,目的是讨论现代精密物理测量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现代理论发展,以确定工程标准和规范变化;开发和提出新的工程实践;并开发和改进将其研究成果转移给最终用户的机制。该实验室由以下中心组成:
� 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整体硬化、表面硬化) � 提高延展性和柔软度(回火、再结晶退火) � 提高韧性(回火、再结晶退火) � 获得细小晶粒(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正火) � 消除由冷加工、铸造和焊接过程中高温不均匀冷却引起的差异变形引起的内部应力(消除应力退火)
4.1.4.2 硬度测试结果 .............................................................. 86 4.1.4.3 拉伸强度结果 .............................................................. 92 4.1.4.4 冲击能结果 .............................................................. 95 4.2 残余应力测试 .............................................................................. 97 4.2.1 简介 ............................................................................................. 97 4.2.2 工字钢箱形截面部件 ...................................................... 98 4.2.3 双 V 型低碳钢部件 ...................................................... 99 4.2.4 双 V 型不锈钢部件 ............................................................. 104 4.3 P W H T 优化 ............................................................................................. 108 4.3.1 低碳钢部件 ............................................................................. 109 4.3.1.1 焊后热处理程序 ..109 4.3.1.2 金相试验 ................................................. 110 4.3.1.3 硬度试验 ................................................. 110 4.3.1.4 拉伸强度试验 ...................................................... 112 4.3.1.5 缺口冲击试验 ...................................................... 113 4.3.1.6 残余应力试验结果 ...................................................... 113 4.3.2 不锈钢焊接部件 ...................................................... 114 4.3.2.1 焊后热处理程序 ..114 4.3.2.2 金相测试 .............................................................. 115 4.3.2.3 硬度测试 .............................................................. 115 4.3.2.4 拉伸强度测试 .............................................................. 116 4.3.2.5 缺口冲击测试 .............................................................. 117 4.3.2.6 残余应力测试结果 ......................................................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