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异质结构中的界面电荷转移产生了丰富的电子和磁现象。设计异质结构,其中一个薄膜成分表现出金属-绝缘体转变,为静态和动态控制此类现象开辟了一条有希望的途径。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结合深度分辨的软 x 射线驻波和硬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偏振相关的 x 射线吸收光谱,研究了 LaNiO 3 中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对 LaNiO 3 /CaMnO 3 界面处电子和磁态的影响。我们报告了在金属超晶格中直接观察到的界面 Mn 阳离子的有效价态降低,该超晶格具有高于临界的 LaNiO 3 厚度(6 个晶胞,uc),这是由流动的 Ni 3 deg 电子向界面 CaMnO 3 层中的电荷转移促成的。相反,在厚度低于临界值 2u.c. 的 LaNiO 3 绝缘超晶格中,由于界面电荷传输受阻,整个 CaMnO 3 层中观察到 Mn 的有效价态均匀。切换和调节界面电荷传输的能力使得能够精确控制 LaNiO 3 /CaMnO 3 界面上出现的铁磁状态,因此对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未来设计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
组氨酸生物合成的步骤(Sissler等,1999)。 与AS-A相反,HISZ仅在细菌156 中发现组氨酸生物合成的步骤(Sissler等,1999)。与AS-A相反,HISZ仅在细菌156
了解等离子体纳米材料与其吸附物之间的热载流子动力学对于等离子体增强光电子过程(如光催化、光学传感和光谱分析)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光电子的复杂途径和超快相互作用动力学,确定给定过程的具体主导机制通常具有挑战性。这里以 CO 2 还原为例,使用时间相关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清楚地探究了单分子水平上等离子体驱动催化的潜在机制。吸附在两个典型纳米团簇 Ag 20 和 Ag 147 上的 CO 2 分子被光激发等离子体光还原,同时激发 CO 2 的不对称拉伸和弯曲模式。激光强度和反应速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表明由强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引起的协同相互作用和从间接热电子转移到直接电荷转移的转变。这些发现为 CO2 光还原和设计高效等离子体介导的光催化有效途径提供了新的见解。
我们介绍了一种电隔离的“浮动”双层 GaAs 量子阱 (QW) 设计,其中施加可控且高度可重复的大栅极电压会诱导电荷,这些电荷在移除栅极电压后仍被捕获在双层中。在较小的栅极电压下,双层通过厚绝缘屏障与外部电极完全电隔离。这种设计允许完全控制两个耦合的 2D 电子系统的总密度和差分密度。浮动双层设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研究无法通过简单的传输测量进行研究的系统。它还提供了测量层间电荷转移的能力,即使 2D 系统的平面电阻率不同。我们测量了 QW 双层的电容和层间隧穿光谱,并独立控制顶层和底层电子密度。我们的测量显示,在 v T ¼ 1 时,层间隧穿电流大大增强,这是强层间关联双层系统激子凝聚的标志。由于各个层的密度完全可调,浮动双层 QW 系统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来获取有关电子双层系统中量子相的先前无法获得的信息。
摘要:开发了一种通用策略来构建级联Z-Scheme系统,其中有效的能量平台是直接电荷转移和分离的核心,阻止了意外的II型电荷传输途径。尺寸匹配的(001)TIO 2 -G-C 3 N 4 /BIVO 4纳米片het- erojunction(t-cn /bvns)是第一个这样的模型。与BVN相比,在没有可见光光照射下没有cocatalysts和昂贵的牺牲剂的情况下,CO 2将CO 2降低至CO的光活性提高了19倍,与其他报道的Z-Scheme系统相比,即使是Z-Scheme系统也优质,即使以贵族为导向器,这也是如此。基于范德华(Van der Waals)的实验结果和DFT计算,超快时间尺度上的结构模型表明,由于平台延长了空间分离的电子和孔的寿命,因此引入了T,并且不会损害其还原和氧化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