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2 年 12 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已报告了 2603 例实验室确诊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MERS-CoV) 感染和 935 例相关死亡,死亡率为 36%。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 MERS-CoV 的疫苗,这使得 MERS-CoV 的预防和控制变得困难。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将 MERS-CoV Spike (S) 基因整合到复制型天痘 (VTT) 载体中,生成了两种 DNA 候选疫苗。与使用任一疫苗的同源免疫相比,用 DNA 疫苗初免和 VTT 疫苗加强免疫的小鼠表现出更强且更持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免疫的小鼠产生了针对 MERS-CoV 的 EMC2012、England1 和 KNIH 毒株的强结合抗体和广泛的中和抗体。 Prime-Boost 免疫也诱导了强烈的 MERS-S 特异性 T 细胞反应,具有高记忆性和多功能(CD107a-IFN-γ-TNF-α)效应 CD8+T 细胞。总之,研究表明 DNA-Prime/VTT-Boost 策略可以引发针对 MERS-CoV-S 的强大而平衡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组有希望的 MERS-CoV 候选疫苗,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异源顺序免疫策略。
病毒载体是将货物 DNA 运送到目标细胞的有效机制,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开发和制造用于基因治疗和疫苗应用的病毒载体。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几种用于对抗埃博拉病毒的病毒载体疫苗,包括 Zabdeno®、ERVEBO® 和 Mvabea®。病毒载体对疫苗特别有用,因为它们可以在不需要佐剂的情况下诱导对外来或病毒感染细胞的强烈免疫反应。腺病毒的改良版本是疫苗中最常用的病毒载体,但改良的麻疹和痘苗病毒也已用于疫苗。随着抗击 COVID-19 的病毒载体疫苗的成功开发,全球对此类产品的需求预计将增长。
“应告知实验室中处理痘病毒(如猴痘或转基因痘苗)的工作人员,以及工作中存在可识别的痘病毒接触风险的其他人员可能存在风险,并应考虑接种天花疫苗。已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定了详细指南(危险病原体咨询委员会和转基因咨询委员会,1990 年)。”从历史上看,第一代和第二代活(可复制)天花疫苗已在英国用于全民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相关免疫计划。婴儿计划于 1971 年停止,过去几十年的接种情况各不相同。除了 2003 年至 2004 年及最近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外,接种疫苗的年龄较大且应该有明显疤痕(通常看起来像左上臂上的一个 5p 大小的圆形凹痕)。第一代和第二代活天花疫苗具有反应原性,并与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有关。与第一代和第二代天花疫苗相比,较新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的副作用大大改善,并且不会像早期疫苗一样留下疤痕。改良型安卡拉痘苗 (MVA-BN)(Imvanex)疫苗是第三代天花疫苗,已于 2013 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 (2) 批准用于预防天花,并于 2022 年获得用于预防猴痘。2019 年 9 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 MVA-BN(JYNNEOS)用于预防猴痘和天花。本文档总结了有关 MVA-BN(Imvanex/JYNNEOS)的现有数据,包括英国在接触猴痘病例时使用该疫苗的先前经验。它详细介绍了专家工作组(详情见附录 1)和英国疫苗接种和免疫联合委员会 (JCVI) 关于在英格兰使用该疫苗进行暴露前和暴露后使用的当前建议。
T 细胞候选疫苗的研究仍在有限范围内进行,Vir Biotechnology 改进的 CMV 递送载体 VIR-1388 的试验已于去年在美国和南非开始招募受试者。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于 2023 年 7 月公布了研究结果,表明他们使用黑猩猩腺病毒 (ChAd) 和改良的安卡拉痘苗株 (MVA) 载体成功诱导了 T 细胞反应,但手稿预印本表明他们目前专注于 HIV 感染者的研究:“预计未来几年将通过 HIV 治愈研究和分析治疗中断获得更多关于 T 细胞疫苗对临床疗效贡献的数据。”
自 1796 年爱德华·詹纳 (Edward Jenner) 为一名儿童接种痘苗病毒后证明自己对天花具有免疫力以来,疫苗的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如今,疫苗被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救命手段之一。疫苗接种的基础是引入外来抗原,激活先天免疫系统,然后激活和调节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尽管疫苗起源于 200 多年前,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导致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被根除,但我们对疫苗免疫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差距,这一点可以从未能开发出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全球流行病的疫苗中看出。
信息文件:接种天花疫苗后发现怀孕的情况 1.目的 本文为接种天花疫苗后发现怀孕的女性提供信息。2.目前关于疫苗接种和怀孕的建议 与其他活病毒疫苗类似,非紧急情况下不建议孕妇接种天花疫苗。此外,建议接种疫苗的女性在接种疫苗后至少 4 周内避免怀孕。由于很难预测受孕或诊断早期妊娠,因此一些女性在怀孕前或怀孕后不久无意中接种天花疫苗也就不足为奇了。3.妊娠期接种天花疫苗的历史经验 天花疫苗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在 20 世纪中叶,天花病仍自然发生时,全球数十亿孕妇和非孕妇都接种了疫苗。在天花爆发期间,卫生官员有意给孕妇接种天花疫苗,以保护她们免受致命感染。没有历史证据表明天花疫苗导致自然流产率增加。没有历史证据表明美国使用的天花疫苗导致出生缺陷。胎儿痘苗病是一种已知但极为罕见的并发症,可能在怀孕期间接种天花疫苗后发生。当天花疫苗中使用的病毒感染未出生的婴儿(胎儿)时,就会发生胎儿痘苗病。胎儿痘苗病病例与死产或分娩后不久的婴儿死亡有关。20世纪,美国报告了3例胎儿牛痘病例,世界其他国家报告了47例。可能还有其他病例发生,但没有报告。1947年纽约市17.3万名孕妇接种疫苗后,没有报告胎儿牛痘病例。据估计,每1万至10万名首次接种天花疫苗的孕妇中,可能有1例发生胎儿牛痘。4.孕期接种天花疫苗的近期经验 国家孕期天花疫苗项目 (NSVIPR) 成立于 2003 年,由国防部 (DoD) 生育和婴儿健康研究小组管理,跟踪在怀孕期间无意中接种天花疫苗的妇女。不幸的是,大多数流产和出生缺陷的原因尚不清楚。NSVIPR 收集机密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怀孕期间接种天花疫苗是否与现代母亲或婴儿的问题有关。在美国,大约 17% 的已知怀孕以流产告终,3% 至 5% 的婴儿出生时患有先天缺陷。遭受流产或生下有先天缺陷的婴儿的父母自然想知道原因。到目前为止,来自 NSVIPR 的信息表明,流产、早产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的发生率相似或更低。怀孕期间无意中接种天花疫苗的妇女可以放心,当前数据支持历史数据,并不表明她们流产或生下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的风险更高。此外,在接受 NSVIPR 的怀孕中,没有出现胎儿疫苗接种病例。
2022 年 8 月 19 日 EMA/700120/2022 紧急工作组 关于使用 Jynneos/Imvanex (MVA-BN) 疫苗预防猴痘的剂量学考虑 简介 2022 年 7 月 23 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HEIC)。该疾病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猴痘病毒是一种与天花病毒密切相关的正痘病毒。Imvanex (Bavarian Nordic A/S) 是欧盟唯一获准用于预防成人天花、猴痘 1 和痘苗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疫苗。Imvanex 是一种基于改良安卡拉痘苗-巴伐利亚北欧载体 (MVA-BN) 的非复制型减毒活第三代疫苗。它通过皮下注射给药,两剂间隔至少 28 天。疫苗在欧盟获得批准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天花病毒不再传播,因此无法生成功效数据,而且由于当前紧急情况发生之前人类疾病的流行病学,估计疫苗对猴痘的功效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在美国(Jynneos)和加拿大(Imvamune)以及其他相关的正痘病毒(仅限加拿大)中,同一种疫苗被批准用于成人,以预防天花和猴痘病毒引起的感染和疾病。不同地区的各种营销授权在制造工艺和质量规格方面存在细微差异,这是由于数据集的差异造成的,但不会影响疫苗的最终质量。由于欧盟批准的疫苗 Imvanex 无法立即获得,为了迅速控制疫情,欧洲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局 (HERA) 购买了美国制造的疫苗 Jynneos 以捐赠给欧盟成员国。 EMA 紧急工作组 (ETF) 与 CHMP 生物制品工作组 (BWP) 和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 (EDQM) 联合评估了 FDA 批准的 Jynneos 的特性,并准备了一份公开声明 2,其中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和制造注意事项,以防 Jynneos 在欧盟用作 Imvanex 的替代品。然而,鉴于全球对这种疫苗的需求突然增加,疫苗供应目前有限。为了在病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目前的短缺,ETF 评估了现有的证据,支持抗原保留 (部分剂量皮内给药) 的疫苗接种策略,该策略基于批准的液体制剂 (注射用混悬液) 用于皮下给药,其中每 0.5 mL 剂量含有不少于 5 x 10 7 个感染单位的改良安卡拉痘苗 - 巴伐利亚北欧活病毒,装在单剂量 I 型玻璃小瓶中。现有证据总结 皮内注射疫苗可减少抗原,已获批准用于多种疫苗,尤其是 BCG(结核疫苗)、流感和狂犬病疫苗。一项 II 期临床试验 (NCT 00914732) 3 研究了皮内注射减量 MVA-BN 的方法。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健康成人(18-38 岁)随机分配接受 2 次皮下 [SC] 剂量(0.5 mL,10 8 TCID50/剂)在三角肌区域或 2 次皮内 [ID] 剂量(0.1 mL,2x10 7 TCID50/剂)在前臂掌侧区域,间隔 4 周。试验中接种的疫苗可被视为与目前上市的产品相似,即使标称强度的描述不同。 IMVANEX 的较低皮下剂量(皮下剂量的五分之一)在免疫学上不劣于标准皮下剂量。第二次接种后(第 42-208 天),对 MVA 的峰值几何平均中和滴度 (GMT)
接种后皮下组织直径平均为18.4 mm,硬结平均直径为6.1 mm,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12%~19%,发热发生率为7.7%,发生于接种后4~14天。观察到的症状包括热性惊厥3例,牛痘性湿疹1例,自体接种9例(通过手将病毒从局部接种部位传播到其他部位而感染痘苗病毒),牛痘疹(接种部位周围出现水疱、脓疱)28例,牛痘疹8例(接种后7~10天左右出现荨麻疹、红斑等形式的过敏性湿疹)。发热最高体温一般为38~38.9℃,占77.4%,发热持续时间1天者占60%,最长2天者占85%。免疫反应指标HI抗体滴度为2 3.3(n=513),NT抗体滴度为4 2.5(n=97)。接种后第14天,56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1)
肺是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 的重要靶器官,该病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感染引起。在大多数患者中,最活跃的病毒复制似乎出现在上呼吸道,但严重病例会患上与肺组织中的病毒复制相关的 SARS 样疾病。由于目前缺乏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诱导保护性免疫(如肺中的中和抗体)是唯一替代方法的主要目标——开发和应用 SARS-CoV-2 疫苗。然而,过去对实验动物、牲畜和人类的经验表明,在皮肤或肌肉等外周侧应用疫苗后,在肺部诱导免疫力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多种考虑,我们在此建议考虑将基于改良的安卡拉痘苗病毒 (MVA) 的疫苗应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作为对抗 COVID-19 的有效方法。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 (MPXV) 引起的,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流行于刚果民主共和国 (DRC) ( 1 – 3 )。2022 年,MPXV 进化枝 IIb 在全球迅速传播,导致确诊感染人数超过 91,000 人,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该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4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2021 年至 2023 年的发病病例增加了四倍;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7 月期间,报告了 28,000 例疑似病例,邻国布隆迪、卢旺达、肯尼亚和乌干达也记录了新的病例 ( 5 )。2024 年 8 月,瑞典报告了一例与旅行相关的进化枝 Ib 病例 ( 6 )。为应对 2024 年不断增加的 mpox 负担,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了非洲大陆安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 7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 4 )。尽管已向许多高中级医院部署了改良的安卡拉-巴伐利亚北欧痘苗 (https://www. bavarian-nordic.com),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