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质量,提高信噪比。特征提取根据特定的BCI范式所设计的心理活动任务相关的神经信号规律,采用时域、频域、空域方法或相 结合的方法提取特征。模式识别通过采用先进的模式识别技术或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分类模型,针对特定的用户定制特征提取和解 码模型。 3. 控制接口:根据具体的通信或控制应用要求,控制接口把上述解码的用户意图所表征的逻辑控制信号转换为语义控制信号,并由
5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脑机接口(BCI)设备是进行神经刺激和记录的重要工具,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有效且非侵入性的全脑信号捕获技术,可以提供大脑结构和激活模式的详细信息。将BCI设备的神经刺激/记录功能与MRI的非侵入性检测功能相结合对脑功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结合对神经接口设备的磁和电性能提出了特定的要求。首先探讨了BCI设备与MRI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对二者结合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总结和整理,从BCI设备的金属电极、导线等危害的来源入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对策。最后,简要讨论了BCI磁共振安全性的监管问题,并提出了增强相关BCI设备磁共振兼容性的建议。
ISSN 1004‑9037,代码元SCYCE4数据采集与处理杂志卷。37,编号6,2022年11月,第pp。1401-1411 doi:10。16337/j。1004-9037。2022。06。020ⓒ2022撰写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杂志
Brain and Eye Connection Vision Clinic 俄克拉荷马城,OK 向我们的患者发出数据安全事件通知 Brain & Eye Connection Vision Clinic(“Brain & Eye”)致力于保护我们患者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遗憾的是,此通知是关于涉及部分信息的事件。2024 年 9 月 16 日,Brain & Eye 发现其计算机网络上存在异常活动。在立即调查异常活动后,Brain & Eye 确定它是勒索软件攻击的受害者。调查显示,攻击者从 2024 年 7 月 6 日开始获得了对 Brain & Eye 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权。Brain & Eye 在意识到攻击后立即采取措施遏制攻击,并已能够恢复其系统并限制对其计算机网络的访问。由于攻击者可以访问 Brain & Eye 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些不安全数据,Brain & Eye 得出结论,攻击者可能已获得对过去和当前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的未经授权的访问权。 Brain & Eye 已确定此次事件涉及的个人信息类型可能包括:全名、社会安全号码、地址、出生日期和医疗诊断。Brain & Eye 正在向信息被卷入此次安全事件的患者发送通知信。
心力衰竭是全球健康挑战,影响了全球数百万。这种复杂综合征来自多种病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瓣膜异常和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送血液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求,从而导致症状令人衰弱,频繁住院和高死亡率。传统上,心力衰竭的管理集中在减轻症状,减少液体保留和增强心脏收缩力。通过药理学疗法(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来实现这些目标,通常通过基于设备的干预措施(例如植入式心脏扭曲器解除剂和心脏脱氧剂)进行补充。,尽管有这些进展,但心力衰竭的不懈进展仍然是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神经激活,心脏纤维化和细胞重塑只是导致疾病进展的一些复杂过程。近年来,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开始寻求确定解决这些基本机制的新型治疗方法。这样的探索途径涉及基因治疗的革命领域,具有有希望的基因编辑技术,例如CRISPR-CAS9,为纠正有助于心力衰竭的基因突变提供了潜在的途径。此外,包括干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在内的再生医学方法对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和恢复功能保持着巨大的希望。此外,考虑到遗传学,生物标志物和合并症,精确的医学计划已获得了吸引力,旨在针对个体患者概况量身定制心力衰竭疗法。在心力衰竭管理中整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还可以开发早期干预,风险分层和个性化治疗建议的预测模型。这篇叙述性评论导航了新兴疗法的心力衰竭的复杂景观,强调了它们通过瞄准疾病的基本机制来彻底改变该领域的潜力。通过探索这些创新的方法,我们渴望提供有关心力衰竭管理不断发展的范式的全面观点,从而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希望的前景。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1072135,819717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42017gf0075,2042019gf00720), 湖北
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鼓励政策频出,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端:据麦肯锡2020年研究报告显示,2030-2040年脑机接口全球 每年的市场规模可能在70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政策端: 2024 年 1 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的实施意见》,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 品,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 ;应用端:科研实验平台重视神经创新技术的的研发,具 有交叉融合特色实验支撑的能力。神经影像技术研发、神经计算软件研发、神经电子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神经技术的研发,对神经 感知、神经调控和神经计算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以脑疾病诊治与康复为核心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等 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布局神经数字疗法、神经电子药物和智能神经康复三个研究方向。
会议报道:从科幻到现实,脑机接口如何连接 AI 与人类智慧? “《黑客帝国》在某种意义上描绘了脑机接口的终极目标:向大脑输入一个完整 的虚拟外部环境并与之双向交互。”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常任轨助理 教授、计算认知与转化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李远宁说道。 近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主办的“从科幻到现实——人类智能如何与 人工智能融合?”主题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 活动上,李远宁与知名科幻作家,银河奖、全球华语星云奖金奖得主江波展开了 跨越科幻与科学的对谈,将脑机接口(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 BCI )这项从小 说走向现实、不断引爆学界和产业界热点的技术进行了生动演绎,探索脑机接口 与 AI 融合的无限可能,并客观阐释了从令人遐想的突破性个例到广泛应用的距 离。 脑科学是人类所知甚少的“自然科学最后一块疆域”,也是科幻作品经久不衰的 灵感来源。今年以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发力 AI for Brain Science ,鼓励 AI 和脑科学这两个“黑匣子”互相启发、互相破译。 一方面,研究院已组织了六场 AI for Brain Science 学术会议,促进 AI 科学家、神 经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界专家和高校年轻学生学者同台共话,分享 AI for Brain Science 相关基础研究和健康应用,系列会议大众总观看 52 万人次,参会领域专 家 800 余人;另一方面,研究院也积极组织“ AI 问脑”系列科普会议,邀请 AI 科 学家、脑科学家展开跨界对谈,激发公众对 AI for Brain Science 的兴趣和探索。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