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Mind 团队于2020 年12 月发布的一种人工智能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AlphaFold2,被 认为具有人工智能领域里程碑性意义,解决了生物学界长达50 年的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 难题,改变了此前几乎只能使用X 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技术确定蛋白质结 构的现状。它的原理基于最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及进化中蛋白质结构的守恒。它使用了 大量的蛋白质序列和结构数据进行训练(如MGnify 和UniRef90 数据库、 BFD 数据库), 并 使用了一个新的深度神经网络构架,该网络被训练为通过利用同源蛋白质和多序列比 对的信息从氨基酸序列生成蛋白质结构。 DeepMind 公司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EBI) 的合作团队已经使用AlphaFold2 成功预测出超过100 万个物种的2.14 亿个蛋白质结构, 几乎涵盖了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质。这一成果标志着AlphaFold2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突 破,因为这些预测结果中有大约35%的结构具有高精度,达到了实验手段获取的结构精度, 而大约80%的结构可靠性足以用于多项后续分析。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 能,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解决方案。 AlphaFold2 应用范围广泛,未来 可能被应用于结构生物学、药物发现、蛋白质设计、靶点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生物学作用机制等。
1. 认识允许应力(SLS 和 ULS)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2. 讨论混凝土和全预应力和部分预应力结构的抗弯强度概念 3. 评估构件在传递过程中和使用寿命期间预应力的损失 4. 区分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和塑性分析 5. 解释、定位和计算 ULS 处的塑性矩重新分配水平 6. 认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之间的区别,并在任何特定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混凝土 7. 描述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成部分及其破坏模式 8. 区分组合梁中全剪力连接和部分剪力连接的不同行为
图 3 掺杂调控 vdW 异质结理论研究典型成果( a )结构优化后的 C 、 N 空位及 B 、 C 、 P 、 S 原子掺杂 g-C 3 N 4 /WSe 2 异质结 的俯视图 [56] ;( b )图( a )中六种结构的能带结构图 [56] ;( c )掺杂的异质结模型图、本征 graphene/MoS 2 异质结的能带结 构及 F 掺杂 graphene/ MoS 2 异质结的能带结构 [57] ;( d ) Nb 掺杂 MoS 2 原子结构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以及 MoS 2 和 Nb 掺杂
电致变色 (Electrochromic, EC) 是材料的光学属 性 ( 透过率、反射率或吸收率 )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 生稳定、可逆颜色变化的现象 [1] 。 1961 年 , 美国芝 加哥大学 Platt [2] 提出了 “ 电致变色 ” 的概念。到 1969 年 , 美国科学家 Deb [3] 首次报道了非晶态三氧化钨 (Tungsten Trioxide, WO 3 ) 的电致变色效应。随后 , 人 们开始对电致变色材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 , “ 智能窗 ” 概念提出后 [4] , 由于节能环 保、智能可控等优点 , 形成一波新的电致变色技术研究 热点 [5-10] 。随着研究的深入 , 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快速 发展 , 器件性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 图 1(a)) [11-13] , 电 致变色器件 (Electrochromic Device, ECD) 也逐渐实现 了产业化应用。 根据材料种类不同 , 电致变色材料可大致分为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相较而言 ,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变色速度快、柔性好、可加 工性强和颜色变化丰富等优点 , 主要包括导电高分 子、紫罗精类小分子和金属有机螯合物等 [14] 。无机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光学对比度高、光学记忆性好和 环境稳定性高等优点 , 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以 及普鲁士蓝等 [15] 。目前 , 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主要 为类三明治结构 , 由两个透明导电层中间夹一层电 致变色活性层构成。根据电致变色材料种类不同 , 电致变色活性层可分为整体结构和分层结构。整体 结构是电致变色材料与电解质相互混合为一层 , 这 类结构主要针对紫罗精等小分子有机物。这类器件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 有机小分子扩散到电极表面或 以电解质中氧化还原剂为媒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 实现颜色变化 [16] 。分层结构是电致变色材料、电解 质和对电极 ( 或叫离子储存层 ) 依靠界面接触分层 ,
总和包括空间和时间求和,是确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的组合效应是否会从多个同时输入(空间求和)和重复输入(时间求和)(时间求发)触发的过程。取决于许多单独输入的总和,总和可能会或可能不会达到阈值电压以触发动作电位
船舶结构委员会赞助开发了一个数据库,涵盖了钢的韧性,该工作重点是识别和采购用于海洋应用的钢材。包含定量韧性数据的数据源,以及从这些数据开发一个记录良好的计算机化数据库,供广大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使用。其中包括来自材料供应商的原始数据以及来自各种组织发表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数据。主要关注拉伸、夏比 V 型缺口棒冲击值、断裂韧性 (JIc)、NDTT 和 DT 能量;如果同一批次材料有其他韧性参数,则包括这些参数。材料包括代表赞助机构的项目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钢材。数据库中包含了大约 1000 条记录,代表了 11 种钢的大约 10,000 次试验。现已存在标准程序,可有效添加其他合金和性能的数据。
大蒜是一种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是洋葱后的第二个重要的鳞茎作物,被用作蔬菜和药用植物。在数千年的种植中已经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大蒜资源。然而,基因组变异,种群结构和大蒜农艺性状的遗传结构仍未得到很好的阐明。在这里,使用从43个国家 /地区收集的606个大蒜加入中鉴定了10025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种群结构,主要成分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加入分为五个亚群。连续两年内实施了二十种农艺性状,包括地面生长性状,与灯泡相关和螺栓相关的特征。总共有542个SNP与这些农艺性状相关,其中188个SNP与两个以上的性状反复相关。一个SNP(CHR6:1896135972)反复与十个特征有关。这些相关的SNP位于或附近858个基因内,其中56个是转录因子。有趣的是,核糖体蛋白S5中的一个非同义词SNP(CHR4:166524085)与地上生长和与鳞茎相关的性状反复相关。此外,全基因组选择区域的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在完全粘液和非螺栓固定加入之间的基因组选择区域表明,这些基因在“营养性的生殖相位过渡到生殖相位过渡”,“芽系统发展”,“芽系统发展”,“生殖过程”等中显着富集这些结果为可靠,有效地选择候选基因以实现大蒜遗传改善和优越品种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