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射频识别和注册系统(RFID 系统)最近已得到广泛应用 [1]。这些系统包括门禁和管理系统、汽车防盗系统、贸易、仓储物流等。物体通过附着在物体上的电子标签(应答器)发出的唯一数字代码来识别。 RFID 标签的扫描是使用手持式或固定式收发器读取设备(读取器)进行的。目前,根据系统的用途,使用有源(具有自主电源)和无源应答器。无源RFID标签接收从读取器的读取信号生成响应信号所需的能量。目前不同制造商现有的RFID系统在交换协议和记录信息量、编码和调制方法以及工作信道的频率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许多国际标准已被采用,以提高不同 RFID 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目前,RFID系统最常见的标准是ISO 1800-6C(Gen2)和ISO 15693,它们描述了信息传输协议、无线电通信接口、逻辑编码和数据存储方法。
• 对于无法使用自动化流程进行匹配的生物特征提交,生物特征检查员(主题专家)使用带有专门软件的 ABIS 工作站尝试手动匹配提交。• ABIS 与全球生物特征数据收集者和用户以及外部数据库交互。- 军事部门和作战司令部使用便携式收集设备从现场感兴趣的人员收集生物特征数据(指纹、掌纹、虹膜扫描和面部扫描),并将这些数据提交给 ABIS。- 情报分析员通过生物特征身份情报资源(ABIS 之外的自动化数据库)分析和融合生物特征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现场用户。• ABIS 1.2 使用一组商用现货和定制组件,包括: - 用于管理客户提交工作流的交易管理器 - 允许授权操作员执行用户管理、系统配置、实时系统监控、提交跟踪和报告生成的门户 • 美国陆军 BIMA 目前在国防部非安全互联网协议路由器网络 (NIPRNET) 上运行 ABIS。• PMO 开发了 ABIS 1.2,作为对之前部署的版本 ABIS 1.0 的增强。新系统旨在解决 ABIS 1.0 中的硬件和软件过时和可扩展性限制,以及增加生物特征提交和响应的吞吐量和存储容量。
• 对于无法通过自动化流程进行匹配的生物特征提交,生物特征检查员(主题专家)使用带有专门软件的 ABIS 工作站尝试手动匹配提交。 • ABIS 与全球生物特征数据收集者和用户以及外部数据库交互。 - 军事部门和作战司令部使用便携式收集设备从现场感兴趣的人员收集生物特征数据(指纹、掌纹、虹膜扫描和面部扫描),并将这些数据提交给 ABIS。 - 情报分析员通过生物特征身份情报资源(ABIS 之外的自动化数据库)分析和融合生物特征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现场用户。 • ABIS 1.2 使用一组商用现货和定制组件,包括: - 用于管理客户提交工作流的交易管理器 - 允许授权操作员执行用户管理、系统配置、实时系统监控、提交跟踪和报告生成的门户 • 美国陆军 BIMA 目前在国防部非安全互联网协议路由器网络 (NIPRNET) 上运行 ABIS。 • PMO 开发了 ABIS 1.2,作为对之前部署的版本 ABIS 1.0 的增强。新系统旨在解决 ABIS 1.0 中的硬件和软件过时和可扩展性限制,并提高生物特征提交和响应的吞吐量和存储容量。
• 对于无法使用自动化流程进行匹配的生物特征提交,生物特征检查员(主题专家)使用带有专门软件的 ABIS 工作站尝试手动匹配提交。• ABIS 与全球生物特征数据收集者和用户以及外部数据库交互。- 军事部门和作战司令部使用便携式收集设备从现场感兴趣的人员收集生物特征数据(指纹、掌纹、虹膜扫描和面部扫描),并将这些数据提交给 ABIS。- 情报分析员通过生物特征身份情报资源(ABIS 之外的自动化数据库)分析和融合生物特征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现场用户。• ABIS 1.2 使用一组商用现货和定制组件,包括: - 用于管理客户提交工作流的交易管理器 - 允许授权操作员执行用户管理、系统配置、实时系统监控、提交跟踪和报告生成的门户 • 美国陆军 BIMA 目前在国防部非安全互联网协议路由器网络 (NIPRNET) 上运行 ABIS。• PMO 开发了 ABIS 1.2,作为对之前部署的版本 ABIS 1.0 的增强。新系统旨在解决 ABIS 1.0 中的硬件和软件过时和可扩展性限制,以及增加生物特征提交和响应的吞吐量和存储容量。
3 操作 8 3.1 RFID 系统的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2 沟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3 电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4 频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3.5 范围和耦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3.6 记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7 标签的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3.8 信息处理能力. 。 。 。 。 。 。 。 。 。 。 。 。 。 。 。 。 。 12 3.9 安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3.10 技术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Larry L. Daggett,Waterway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c.,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 Peter Finnerty,American Ocean Enterprises, Inc.,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 Paul S. Fischbeck,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 Martha R. Grabowski,雪城勒莫因学院和伦斯勒理工学院,纽约州特洛伊 Rodney Gregory,IBM Global Services,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 I. Bernard Jacobson,IBJ Associates Ronald K. Kiss,韦伯研究所,纽约州格伦科夫 Sally Ann Lentz,Ocean Advocates,马里兰州克拉克斯维尔 Philip Li-Fan Liu,康奈尔大学,纽约州伊萨卡 Malcolm MacKinnon III,NAE,MSCL, Inc.,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 Reginald E. McKamie,Esq.,德克萨斯州休斯顿 RADM Robert C. North,North Star Maritime, Inc.,马里兰州昆士城 Craig E. Philip,Ingram 驳船公司,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Edwin J. Roland,Elmer-Roland 海事顾问公司,德克萨斯州休斯顿 Jerry R. Schubel,太平洋水族馆,加利福尼亚州长滩 Richard H. Vortmann,国家钢铁造船公司,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 E. G.“Skip”Ward,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州大学城 David J. Wisch,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德克萨斯州贝莱尔
1.简介................................................................................................................................ 5 2.应答器包装................................................................................................................. 6 3.参考资料...................................................................................................................... 7 4.产品代码...................................................................................................................... 7 5.系统描述和操作方法....................................................................................................... 8 5.1 概述....................................................................................................................... 8 5.2 询问器....................................................................................................................... 8 5.3 操作方法................................................................................................................. 8 5.3.1 初始化................................................................................................................. 9 5.3.2 加密模式............................................................................................................. 10 5.3.3 密码保护............................................................................................................. 11 5.4 应答器..................................................................................................................... 11 5.4.1内存................................................................................................................11 5.4.1.1 密码 EEPROM(第 1 页)..............................................................11 5.4.1.2 标识 EEPROM(第 2 页)................................................................12 5.4.1.3 序列号(第 3 页).............................................................................13 5.4.1.4 加密密钥 EEPROM(第 4 页).............................................................13 5.4.2 循环冗余校验发生器.............................................................................13 5.4.3 加密算法.............................................................................................15 6.读取数据格式....................................................................................................19 7.测量设置....................................................................................................................25 9.1 测量设置:共振频率、带宽、质量。功能................................................................................................................16 6.1 充电...................................................................................................................16 6.2 写入...................................................................................................................16 6.2.1 写入数据格式................................................................................................18 6.3 读取/响应数据................................................................................................18 6.3.1.TIRIS FM 系统的特性................................................................................................21 7.1 基本系统数据...............................................................................................................21 7.2 读取器和系统设计影响..............................................................................................21 7.3 系统性能和功能可靠性影响......................................................................................21 7.4 TIRIS FM 系统的其他质量因素....................................................................................22 8.EMI/EMC 性能....................................................................................................22 8.1 概述....................................................................................................................22 8.2 汽车环境和因素....................................................................................................22 8.3 TIRIS FM 转发器和系统性能....................................................................................23 9.trp 因子....................................................................................25 9.2 测量设置:供电场强.............................................................................................26 9.3 测量设置:转发器信号强度.............................................................................28 10.规格................................................................................................................29 10.1 绝对最大额定值...............................................................................................29 10.2 建议工作条件.............................................................................................29 10.3 特性................................................................................................................30 10.4 环境数据和可靠性................................................................................................31 10.5 存储器.............................................................................................................31 10.6 封装.........................................................................................................................31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获得了美国国防部 AIMS 认证,该认证表明升级后的 SA-6、KUB-1S91M2-P1 系统(证书编号 CL 0621405RC)以及升级后的 SA-8、OSA-P 系统(证书编号 CL 0621405RC)在平台层面上与 NATO MARK XII 识别系统具有互操作性,这些系统与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生产的 IFF 系统(SIC-11 / 12)集成,配置了 KIV-16 Mod4。该证书证实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全面实施了用于作战行动的最新加密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北约后苏联导弹系统上使用。这样,这些系统在北约防空系统的联合行动中获得了完全的可靠性。敌我目标识别系统——Mark XII 模式 4、NSM、UPGRADE 模式 5 和模式 S 是最新一代系统,集成了从可见光到热波段工作的无源光电传感器作为观察、探测、识别和辨识空中目标的手段,以及北约标准 Mark XII 模式 4 中的主动 IFF 识别系统,配备主动加密计算机,并有可能发展到北约标准 Mark XIIA 模式 5 和模式 S。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获得了美国国防部 AIMS 认证,该认证表明升级后的 SA-6、KUB-1S91M2-P1 系统(证书编号 CL 0621405RC)以及升级后的 SA-8、OSA-P 系统(证书编号 CL 0621405RC)在平台层面上与 NATO MARK XII 识别系统具有互操作性,这些系统与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生产的 IFF 系统(SIC-11 / 12)集成,配置了 KIV-16 Mod4。该证书证实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全面实施了用于作战行动的最新加密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北约后苏联导弹系统上使用。这样,这些系统在北约防空系统的联合行动中获得了完全的可靠性。敌我目标识别系统——Mark XII 模式 4、NSM、UPGRADE 模式 5 和模式 S 是最新一代系统,集成了从可见光到热波段工作的无源光电传感器作为观察、探测、识别和辨识空中目标的手段,以及北约标准 Mark XII 模式 4 中的主动 IFF 识别系统,配备主动加密计算机,并有可能发展到北约标准 Mark XIIA 模式 5 和模式 S。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获得了美国国防部 AIMS 认证,该认证表明升级后的 SA-6、KUB-1S91M2-P1 系统(证书编号 CL 0621405RC)以及升级后的 SA-8、OSA-P 系统(证书编号 CL 0621405RC)在平台层面上与 NATO MARK XII 识别系统具有互操作性,这些系统与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生产的 IFF 系统(SIC-11 / 12)集成,配置了 KIV-16 Mod4。该证书证实 Wojskowe Zakłady Uzbrojenia SA 全面实施了用于作战行动的最新加密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北约后苏联导弹系统上使用。这样,这些系统在北约防空系统的联合行动中获得了完全的可靠性。敌我目标识别系统——Mark XII 模式 4、NSM、UPGRADE 模式 5 和模式 S 是最新一代系统,集成了从可见光到热波段工作的无源光电传感器作为观察、探测、识别和辨识空中目标的手段,以及北约标准 Mark XII 模式 4 中的主动 IFF 识别系统,配备主动加密计算机,并有可能发展到北约标准 Mark XIIA 模式 5 和模式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