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进 , 谢宇锋 , 杨锦兰 , 等 .基于 “ 热证可灸 ” 理论研究艾灸对胃 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20, 26(10): 1470-1474.YU Yunjin, XIE Yufeng, YANG Jinlan, et al.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of rats with stomach heat syn- dro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xibustion can be used on heat syn- drome" [ J ] .J Basic Chin Med, 2020, 26(10): 1470-1474.(in Chinese)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后者占糖尿病病例的85%以上(Patil et al.,2023)。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Abdul Basith Khan et al.,2020)。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7亿(Saeedi et al.,2019)。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全球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糖尿病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和生活方式干预(Sivakumar等,2021;Prasathkumar等,2022)。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胰岛素注射虽然有效,但患者依从性差,且可能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Cernea和Raz,2020)。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和DPP-4抑制剂,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不适、体重增加等副作用(Ou等,2015;Yu等,2020)。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已成为迫切的需求。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内环境的重要调节系统,在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Afzaal et al.,2022)。肠道菌群是指栖息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在宿主代谢、免疫调节、营养吸收和维生素合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Gomaa,2020;Dey,2024)。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这种菌群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echovcová et al.,2024)。例如,糖尿病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失衡与胰岛素抵抗和低度慢性炎症密切相关(Bajinka等,2023)。调节肠道菌群恢复其平衡可能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有趣的是,许多中药和制剂在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代谢紊乱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黄连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
yiqi yangyin jiedu配方的临床功效与tislelizumab结合在治疗驱动器 - 元素阴性晚期NSCLC及其对外围免疫指标
人工智能 (AI) 技术发展迅速,为包括中医 (TCM) 在内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助力。本文回顾了人工智能在中医中应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前景。人工智能与中医的结合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当时出现了专家系统。然而,它们的局限性导致了人工智能的衰落。近年来,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在智能诊断、模式识别和古医文献数据挖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人工智能已应用于中医诊断,包括舌诊和面部诊断、脉搏分析和辅助辨证施治。此外,人工智能还促进了药物开发、医学教育以及针灸和按摩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挑战仍然存在,例如缺乏标准化数据集、样本量不足和可解释性问题。人们还担心道德、数据隐私和潜在的工作流失。为了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在中医中的潜力,跨学科合作、课程改革和监管框架至关重要。通过应对这些挑战,人工智能可以彻底改变中医药的现代化、传承和智能化发展,同时造福人类健康。
化疗药物的重大进展降低了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但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复发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律失常是化疗引起的心脏毒性的常见类型之一,已成为化疗治疗相关的新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法,在恶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可在不影响抗癌效果的情况下减轻化疗引起的心律失常毒性。本文主要探讨化疗药物所致心律失常(CDIA)的类型、发病机制,并对可能干预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等继发性CDIA的中药复方、中药组方及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化疗所致心律失常提供参考。
目的:随着免疫联合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对免疫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本研究主要旨在研究不同中医联合全身疗法对肝癌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以及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排序寻找最佳联合应用方案。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2日的9个电子数据库,查找中医联合全身疗法在肝癌领域的RCT,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5.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网状荟萃分析,分析探讨中医联合全身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对免疫调节、疗效和安全性的意义。采用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的概率值对研究的处理进行排序。结果:共纳入25个研究,涉及2152名受试者,包括6个中药注射剂和7个中成药。结果显示,大黄蛭虫丸和康艾注射液联合ST是免疫调节的最佳选择。而槐耳颗粒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最佳选择。结论:对于肝癌患者,中药联合ST优于单用ST,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鉴于我们纳入的试验样本量和方法学质量有限,需要更多集中、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目的:评估中国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HRQoL) 和效用评分。方法:这项横断面研究包括中国上海七家三级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肺癌患者。使用五级 EQ-5D (EQ-5D-5L) 测量这些患者的 HRQoL 和效用评分。EQ-5D-5L 效用评分来自中国 EQ-5D-5L 价值集。通过 Tobit 回归进一步探讨 HRQoL 与这些患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347 名患者。他们的平均值±SD 和中位数 EQ-5D-5L 效用评分分别为 0.851±0.198 和 0.893。报告问题比例最高的参与者出现在疼痛/不适维度 (57.9%) 和焦虑/抑郁 (45.5%) 中。接受中医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较差,且受癌症临床分期的影响。结论:接受中医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较差,许多患者报告在疼痛/不适和焦虑/抑郁方面存在问题。接受中医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健康效用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信息可能对中国未来的支持性护理、经济评估和决策有用。关键词:肺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传统中医、EQ-5D-5L
COVID-19 仍是一种尚未得到控制的全球性流行病。在中国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六种传统中医 (TCM) 方剂已被证明对治疗 COVID-19 患者非常有效。本综述讨论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原理,以及在中国 92% 的确诊病例中用于治疗 COVID-19 的六种最有效中医方剂的临床证据和机制。本文还讨论了中医和特定方剂在治疗其他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例如由 SARS-CoV、MERS-Co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包括 H1N1 和 H7N9)、乙型流感、登革热病毒以及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感染。在这6个中药方剂中,金花清感颗粒和连花清瘟胶囊是医学观察期间推荐使用的药物;清肺解毒汤是重症和非重症患者的治疗推荐使用的药物;宣肺败毒颗粒是中度病例的治疗推荐使用的药物;化湿败毒和血必净是重症病例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总结了这6个中药方剂的共同成分和有效成分,以揭示出最有希望的候选药物。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或网络药理学预测/分子对接分析/可视化分析,充分讨论了这6个中药方剂中针对ACE2、3CL pro和IL-6的有效成分的潜在分子机制。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方剂可能具有很高的转化价值,有助于开发针对 COVID-19 的新型靶向疗法,具体方法可能是通过纯化和表征有效的中药方剂中的活性成分来实现。© 2021 Elsevier Inc. 保留所有权利。
目的:相当一部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仍有一些症状。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出院患者是否有帮助仍是未知数。本研究旨在回顾性中医药治疗对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2月21日至5月3日收治的372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其中291例至少接受过一次临床检查,191例恢复期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接受或未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中医组白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降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降低,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升高。中医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增加。中医治疗的机制可能是整体调节,包括平衡免疫反应、改善造血和凝血系统、增强肝功能和心脏功能、增加营养摄入和脂质代谢。结论:本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出院 COVID-19 患者有益。但需要进行长期医学观察和进一步的随机试验研究来证实这一结果。此外,中医治疗的潜在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