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彤 1 、陈浩然 1 、王嘉华 1 、王英怡 4 、杨叶琴 5 、项略 1 、池在龙 1 、任开群 2 、林斌 6 、林戈 7,8 、李劲松 3,4 、刘勇 1,* 和顾锋 1,2,9,* 来自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卫生部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眼视光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温州;2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省模式动物与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生殖与转化医学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长沙,中国; 3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上海,中国;4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中国;5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浙江杭州,中国;6 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香港,中国;7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医院,湖南省生殖与遗传临床研究中心,长沙,中国;8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长沙,中国;9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广秀医院(湖南广秀医院),长沙,中国
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在全球蔓延,影响了全球人民的生活,阻碍了全球发展。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治疗COVID-19的代表方剂连花清瘟和清肺排毒汤能有效缓解COVID-19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防止病情发生。尽管LHQW和QFPD的治疗效果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治疗轻度至中度COVID-19方面的机制和优势仍然不清楚。为了阐明LHQW和QFPD治疗COVID-19的机制,我们采用整合网络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比较了LHQW和QFPD在人类中的成分、活性化合物及其靶点。LHQW和QFPD分别包含196种和310种活性化合物,其中一些具有相同的靶点。这些靶点富集在与炎症、免疫、凋亡、氧化应激等相关的通路中。然而,这两种中药复方也具有特定的活性化合物和靶点。在LHQW中,牛蒡苷、伞花素和芦荟大黄素靶向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GRM1 和 GRM5),而在QFPD中,异岩藻甾醇、黄芩素、川陈皮素、金合欢素 A、表小檗碱和荜茇宁靶向免疫和炎症相关基因(mTOR 和 PLA2G4A)。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HQW 可能适用于治疗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轻度至中度 COVID-19。此外,QFPD 可以有效调节 SARS-CoV-2 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症状。这些结果可为 LHQW 和 QFPD 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 背景 PD-1/PD-L1通路导致肿瘤抗原的丢失和CD8+T细胞的耗竭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环黄芪醇(CAG)是黄芪中的有效活性分子,具有抗病毒、抗衰老、抗炎等作用,但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方法 在MC38和CT26小鼠移植瘤模型中探究CAG的抗肿瘤作用,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测序进一步分析CAG的抗肿瘤作用,利用靶标反应可及性分析技术寻找CAG的靶蛋白,随后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免疫共沉淀和突变质粒转染等技术探讨CAG的抗肿瘤机制。最后,研究了CAG与PD-1抗体在小鼠或类器官中的联合抗肿瘤作用。结果我们发现CAG能有效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我们的单细胞多组学图谱显示CAG促进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呈递,并以增强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为特征。在机制上,CAG与其靶蛋白组织蛋白酶B结合,进而抑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I)的溶酶体降解并促进MHC-I聚集到细胞膜上,增强肿瘤抗原的呈递。同时,CAG与PD-1抗体的联合使用有效增强了异种移植小鼠和结直肠癌类器官中CD8+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结论我们的数据首次报道了组织蛋白酶B下调赋予抗肿瘤免疫力,阐明了天然产物CAG的抗肿瘤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冷热消融治疗晚期肺癌(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104例晚期L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氩氦刀冷冻消融(AHC)治疗的49例患者为A组,接受射频消融(RFA)治疗的55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术后近期有效率、局部肿瘤控制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变化。治疗期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EA、CYFRA2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疾病控制率、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中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年龄、临床分期、CEA、CYFRA21-1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AHC及RFA治疗晚期LC创伤小、并发症少;冷热消融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值得在LC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卵巢癌是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Siegel 等人,2021 年)。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晚期卵巢癌患者的 5 年相对生存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并没有显着提高(Vaughan 等人,2011 年;Kuroki 和 Guntupalli,2020 年)。紫杉醇 (PTX) 属于紫杉烷类,是最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被推荐作为多种癌症(包括卵巢癌和乳腺癌)的一线治疗。PTX 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微管的解聚,导致有丝分裂停滞延长,从而导致细胞死亡(Long 和 Fairchild,1994 年;Kavallaris,2010 年)。 PTX 和铂类化疗联合被公认为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晚期病例中( Kuroki and Guntupalli,2020 )。然而,传统癌症疗法的持续使用会导致化学耐药性,并且很大一部分患者随着化学耐药性的产生而出现疾病复发。化学耐药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终导致卵巢癌患者面临治疗失败和死亡( Pinato et al.,2013 )。虽然抗血管生成药物和 PARP 抑制剂等不同的靶向疗法在治疗持续性和复发性疾病方面显示出光明的前景,但它们尚未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对于卵巢癌患者来说迫在眉睫。多年来,联合治疗的概念已经被引入到癌症治疗的发展中( Bayat Mokhtari et al.,2017 )。有趣的是,传统中医药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补充和替代疗法。姜黄素 (Cur) 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天然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全面的药理特性 (Zhang et al., 2015; Su et al., 2016)。先前的研究表明,Cur 可以发挥强大的抗癌特性,例如抑制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癌细胞死亡 (Xu et al., 2021)。Cur 还可以使癌细胞对一些化疗药物(如顺铂和吉西他滨)敏感,因此可用于多种癌症的联合治疗 (Yallapu et al., 2010; Yoshida et al., 2017; Zhang et al., 2017; Zheng et al., 2021)。此外,Cur 被 FDA 列为“公认安全 (GRAS)”化合物,支持其与传统化疗联合使用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Gupta 等,2013)。最近,几项临床前研究表明 Cur 增强了 PTX 介导的卵巢癌细胞细胞毒性,可能是一种有希望逆转癌症治疗中多种药物耐药性的药物(Liu 等,2016;Wei 等,2017)。然而,Cur和PTX联合治疗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微小RNA(miRNA)是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miRNA可以通过靶向mRNA的3′非翻译区(3′UTR)参与翻译后修饰。已证明miRNA与肿瘤发生和肿瘤进展密切相关。miR-9-5p最近与癌症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9-5p作为一种致癌iR,促进多种癌症(如非小细胞肺癌和前列腺癌)中的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Li等,2017;陈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 通讯作者:李旭,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电话:13913887528,邮箱:13913887528@163.com。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莪术、鼠尾草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GeneCards和OMIM网络数据库,寻找、筛选4个药物成分抗胃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利用字符串数据平台构建4种治疗PLGC药物的蛋白质互操作网络,通过拓扑分析寻找核心靶点,最后对药物-疾病交叉靶点进行生化及富集分析。结果:4种肠溶药共收集到19个活性成分、123个成分靶点。对于PLGC共识别出1487个靶点,收集到64个针对药物成分和疾病的靶点。以大于平均度(29.0)的值进行拓扑分析,得到64个关键核心靶点(包括TP53、EGFR、TNF、VEGFA),通过网络拓扑和蛋白质互操作网络分析,筛选出TP53、EGFR、TNF、VEGFA等关键靶点。 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1337个生物过程条目,46个细胞组成条目,74个分子功能条目。KEGG(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和筛选得到254条信号通路,包括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等。结论:四种肠溶药可能通过作用于TP53、EGFR、TNF、VEGFA靶点和相关胃癌、炎症、免疫通路来防治PLGC。关键词:网络药理学 中药 癌前病变 机制研究。致谢:感谢编辑对稿件语言的润色。缩写: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OB,口服生物利用度;DL,药物类别;PDB,蛋白质数据库。作者贡献:DM 和 LM:手稿草稿和文献收集。DM、LM 和 WJL:文献整理和修订稿。FW 和 GW:构思和监督审查、修订稿。所有作者阅读并批准最终稿。利益竞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竞争。引用:Feng X, Wang Y, Xu L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四种化疗药物用于治疗胃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胃肠肝病学研究。2022;4(1):2。doi: 10.53388/ghr2022-03-044。执行主编:程鑫。提交日期:2022 年 3 月 2 日,接受日期:2021 年 3 月 21 日,出版日期:2022 年 3 月 30 日© 2022 作者。由 TMR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 出版。这是一篇根据 CC-BY 许可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开放获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