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航空旅行的增加,乘客舒适度正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乘客不适和痛苦的一个常见原因是乘客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本文介绍了两项研究的结果,分别研究了乘客在个人空间侵犯(PSI)期间的环境心理特征以及PSI如何影响客舱舒适度设计。在研究1中,我们的调查显示PSI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人际关系的乘客的舒适度有不同的影响。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提取了14个PSI因素。在研究2中,建立了决策试验和评估实验室(DEMATEL)模型,以乘客舒适度为目标层,以确定14个PSI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4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因果图可视化。我们根据指标与PSI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对14个飞机内饰设计指标进行了优先级排序。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理解PSI如何影响乘客舒适度,并提出改善飞机客舱舒适度设计的策略。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座位间距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体验和人体测量等影响因素。294 名参与者体验了波音 737 的经济舱座位,座位间距分别为 28 英寸、30 英寸、32 英寸和 34 英寸。测量了参与者的人体测量值。参与者完成了关于舒适度(10 级)、不适度(CP-50)和空间体验的问卷,并使用 SPSS 24 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座位间距与舒适度和不适度之间存在显着关系。此外,研究发现,中间座位每种间距大小的不适度平均等级高于靠窗座位和过道座位,尽管与座位位置相比,座位间距对(不)舒适度的影响更大。研究还发现,人体测量尺寸会显著影响较小音调尺寸的舒适度(不适度),并且所有空间体验问题都与音调尺寸相关。
内部空间分区、室外用途的位置以及建筑的舒适朝向。斜坡和斜坡剖面方向对改变自然遮阳和风向的影响使得在建筑沿着 Okigwe 区的斜坡剖面和起伏地形选址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朝向分析。建筑工地包含多种微气候,每个微气候都各不相同。任何场地的微气候都可能影响许多设计元素,在决定将不同功能和室外用途放置在何处时应考虑这些元素。根据 John 等人 (2016) 的说法,需要阳光照射的功能应位于场地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而需要最少空气流动的用途应位于避风的地方。人们经常使用的区域应仔细放置微气候,以便它们
舒适度正成为航空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活动和姿势作为乘客与复杂客舱系统互动时的一种综合外在表现,可以作为研究乘客舒适度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乘客在飞行过程中的活动和姿势来分析乘客的舒适度感知。通过记录和重建乘客在 2 小时模拟飞行中进行的活动,通过视频分析软件系统 MVTA 识别出典型活动和相应的姿势。乘客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睡眠和休息活动(34.3%),其次是使用小型电子设备(32.7%)和阅读(16.1%)。针对这些活动中的主要姿势,根据头部、背部、手臂和腿部的变化,将其编码并显示在椭圆结构图中。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座椅和客舱带来的困难和限制。根据分析结果,从可支撑性、可调节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角度提出了座椅设计、活动指导和布置方面的建议,以改善乘客的舒适度并创新客舱和座椅。
关键词 飞机客舱,热舒适度,数值模拟,PMV(预测平均投票),PPD(预测不满意百分比) 1 引言 客机客舱是一个狭窄封闭的空间,通常乘客密度较高。由于现在的长飞行时间,热舒适度成为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为改善热舒适度付出了巨大努力(Pang et al. 2014)。有几种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区域的热舒适度。在一些研究中,使用了著名的预测平均投票(PMV)模型(Fanger 1970),但也有一些研究进行了现场热舒适度调查。也可以采用数值模拟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来预测局部皮肤温度并计算热舒适度。Cui et al. (2014) 在飞机客舱内进行了现场测量,绘制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空气速度等影响参数。还对乘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乘客对热度并不满意,因为他们感到很热。热舒适度图表现出不均匀性;中舱温度总是较高。然而,据报道,垂直温度梯度和空气速度都在舒适区内。在另一项研究中,调查了飞机客舱乘客的局部和整体热舒适度(Park 等人,2011 年)。结论是,模拟飞机客舱的整体热感觉相对较好,但据报道,局部热不适感较高。Haghighat 等人(1999 年)在 43 次商业航班中进行了测量,持续时间超过一小时,期间持续监测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结果表明,平均气温为
客机客舱是一个狭窄而封闭的空间,通常人口密度很高。由于现在的长飞行时间,热舒适度成为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为改善热舒适度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Pang et al. 2014)。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这类区域的热舒适度。在一些研究中,使用了著名的预测平均投票 (PMV) 模型(Fanger 1970),但也有一些研究进行了现场热舒适度调查。也可以采用数值模拟和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来预测局部皮肤温度并计算热舒适度。Cui et al.(2014)在飞机客舱内进行了现场测量,以绘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空气速度等影响参数。还对乘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乘客对热环境并不满意,因为他们感觉很热。热舒适度图表现出不均匀性;中舱的温度始终较高。但是,据报道,垂直温度梯度以及空气速度都在舒适区内。在另一项研究中,调查了飞机客舱乘客的局部和整体热舒适度(Park 等人,2011 年)。得出的结论是,模拟舱内的整体热感觉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飞机的热舒适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客舱内环境与地面建筑环境有很大不同[4-6]。客舱环境的典型特征是低压、低湿度、缺乏新鲜空气和密封性要求高。每个乘客平均只有1至2 m3的空间[7],远远小于一般的办公环境。商用客机的巡航高度通常在5490 m至12500 m之间[8]。在这个高度,特别是在较高的海拔地区,大气的含水量很低。客舱中的水分主要来自乘客的汗液蒸发,因此客舱内的相对湿度通常低于20%[9]。这种低相对湿度会引起眼干、呼吸道阻塞等不适症状[10,11]。近期大量研究表明客舱个性化送风系统能有效改善旅客周围空气质量,有效降低旅客呼吸区污染物[12-15]。目前,对地面建筑室内环境热舒适的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较多[16-18],但对飞机客舱环境热舒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对人体热舒适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总结,旨在为航空旅客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乘机服务。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飞机的热舒适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客舱内环境与地面建筑环境有很大不同[4-6]。客舱环境的典型特征是低压、低湿度、缺乏新鲜空气和密封性要求高,每个乘客平均只有1至2 m 3 的空间[7],远远小于一般的办公环境。商用客机的巡航高度通常在5490 m至12500 m之间[8]。在这个高度,特别是在较高的海拔地区,大气的含水量很低。客舱中的水分主要来自乘客的汗液蒸发,因此客舱内的相对湿度通常低于20%[9]。这种低相对湿度会引起眼干、呼吸道阻塞等不适症状[10,11]。近期大量研究表明客舱个性化送风系统可有效改善旅客周围空气质量,有效降低旅客呼吸区污染物[12-15]。目前,关于地面建筑室内环境热舒适的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较多[16-18],但针对飞机客舱环境热舒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对人体热舒适领域中与飞机客舱热舒适研究相关的工作进行总结。第二部分探讨了飞机客舱热舒适的影响因素,并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从均匀、稳态环境下的典型热感觉模型和非均匀、瞬态环境下的新型热感觉模型两个方面介绍了热感觉预测模型。第四部分介绍自适应热舒适的研究进展。第五部分介绍了飞机客舱热舒适性研究的进展及展望,主要介绍了飞机客舱通风的研究发展。
手势作为一种先进的交互方式,在人机交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能量消耗(MEE)和机械效率(ME)的舒适度评价模型来预测手势的舒适度。该舒适度评价模型基于肌肉和关节的数据,考虑了19块肌肉和7个自由度,能够模拟静态和动态手势的MEE和ME。因此,可以通过对MEE和ME进行归一化并赋予不同的决策权重来计算舒适度分数(CS)。与传统的基于测量的舒适度预测方法相比,一方面,该舒适度评价模型可以在不使用肌电图(EMG)或其他测量设备的情况下为手势的舒适度提供量化值;另一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看,结果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标来预测哪种动作对关节和肌肉来说更具有疲劳或损伤的风险。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将本文提出的舒适度评价模型与基于运动范围(ROM)的模型以及基于运动和手势评估方法(MMGA)的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由于忽略了运动过程中的动态手势和相对运动学特性,模型的预测结果略有不同。
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技术越来越受欢迎。这些新技术的社会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产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是否被社会接受 [39]。尽管“接受度”或“一个人对使用技术的心理舒适度”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为了研究社会中的技术接受度,先前的研究探讨了技术的“社会接受度”或“社会接受度”,定义为从执行者的角度 (即用户的感知) 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使用新技术时感到的舒适或不适程度 [1, 33]。然而,这种方法可能无法让我们完全掌握社会接受度的构造:事实上,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社会接受度是用户自己对使用技术时在社交上感到舒适程度的感知。对于进一步理解社会接受度,额外衡量观察者(或旁观者)对新技术或新交互方式的接受程度可能很重要。了解这一点可能最终能让我们缓解用户在新的或习惯的社交环境中所经历的尴尬。因此,这一研究步骤可能有助于我们促进观察者对这些新技术的适应。尽管之前的研究已经调查了观察者在目睹用户操作新技术时对社会接受度的看法 [ 1 , 11 , 30 – 32 ],但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对这两种视角进行直接比较的研究,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说明如果这两种视角不同,应该如何考虑。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头戴式显示器 (HWD) 的社会接受度,因为它们正逐渐被用户所接受,并开始侵犯感知和与数字信息交互的传统方式。无论是在商业平台还是研究平台上,HWD 都已被证明可在多种情境中发挥作用 [3、4、10、21、27、35]。各种输入技术都被证明可以与 HWD 交互,包括强烈的泛音(如手势 [7]、头部运动 [13、18] 和语音命令 [18])到相对隐蔽的输入技术(如触摸板 [24] 和戒指 [9])。这些输入技术可能存在一些限制,通常是与情境相关的。例如,语音命令可能不适用于商务会议,而头部运动可能会引起他人不必要的注意,使表演者感到尴尬或不舒服。当然,更清楚地了解 HWD 输入法的社会接受度对于顺利促进技术采用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从表演者(研究 1)和观察者(研究 2)的角度探讨了 HWD 输入的社会可接受性。更具体地说,我们探索用户和观察者对使用五种输入模式的看法,这些输入模式通常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