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蒽环类抗生素 例如表柔比星、丝裂霉素 • 铂化合物 例如顺铂、卡铂 • 紫杉烷 例如紫杉醇、多西他赛 • 长春花生物碱 例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 • 抗代谢物 例如卡培他滨、5FU、阿糖胞苷 • 烷化剂 例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 • 拓扑异构酶 1 例如伊立替康 • 拓扑异构酶 2 例如依托泊苷 • 其他 例如天冬酰胺酶,砷
方法 这项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3 期试验在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和土耳其的 227 个地点(医院、大学医院、诊所、社区中心和私人肿瘤中心)进行。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为 18 岁或以上,患有不可切除或 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之前接受过曲妥珠单抗 emtansine 治疗,病情进展,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为 0 或 1,肾功能和肝功能正常。患者按随机分组随机分配(2:1)接受曲妥珠单抗 deruxtecan(静脉注射,每 3 周一次,剂量为 5.4 mg/kg)或医生选择的治疗。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卡培他滨 (1250 mg/m²;第 1-14 天,每天口服两次) 加曲妥珠单抗 (第 1 天,静脉注射 8 mg/kg,然后每天一次 6 mg/kg) 或卡培他滨 (1000 mg/m²) 加拉帕替尼 (1250 mg,第 1-21 天,每天口服一次),21 天为一个疗程。主要终点是基于全分析集中的盲法独立中心审查的无进展生存期。本研究已在 ClinicalTrials.gov 注册,编号为 NCT03523585。
目的:人们越来越关注患者对口服抗癌药物 (OAA) 的依从性,以及患者自我管理 OAA 相关副作用的必要性。我们评估了服用卡培他滨的患者的依从性、副作用严重程度和自我管理副作用的有效性之间的关联。方法:通过药物事件监测系统测量了 50 例胃肠道癌症患者 6 周时对卡培他滨的服药依从性。在入组时以及连续 6 周的每周使用改良的自我护理日记记录与卡培他滨相关的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和自我管理副作用的有效性。进行了 Spearman 相关性、Mann – Whitney U 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p <0.05。结果:总体平均依从率为 85.4±14.1%。在任何时间点,依从率与总副作用的平均严重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仅在第 2 周与总副作用自我管理的平均有效性相关(rho =0.29,p =0.04)。然而,依从率与 6 周时一种特定副作用(腹泻)的平均严重程度相关(rho =0.36,p =0.01),与 6 周时腹泻自我管理的平均有效性略有相关性(rho =0.28,p =0.05)。 6 周时腹泻平均严重程度是依从率的独立预测因素(b =4.97,p =0.01),在模型中控制年龄(b =0.52,p =0.002)、门诊用药数(b =1.12,p =0.007)、健康素养(b =2.53,p =0.04)、结直肠癌诊断(b =11.6,p =0.03)和卡培他滨联合其他化疗方案(b =16.8,p =0.001)。结论:这项先导研究表明,在未来的 OAA 依从性研究中,值得持续检查自我管理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和有效性。未来需要进行样本量更大的研究,探讨 OAA 治疗中依从性、副作用严重程度和自我管理副作用的有效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关键词:口服抗癌药物、依从性、副作用、自我管理
• 与单药治疗相比,氟嘧啶-奥沙利铂-紫杉烷三联疗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因此可与选定的患者讨论将此三联方案作为双联方案的替代方案。 • 在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时,肿瘤内科医生应根据首选方案的不同毒性、患者特征和患者偏好进行个体化治疗。 建议 1b 对于未过度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ER2) 的转移性胃癌或 GEJ 癌患者,肿瘤内科医生不应在一线化疗方案之外开出生物制剂 建议 1 的关键证据 来自大型网络荟萃分析的证据表明,在一线环境中为患者开出氟嘧啶双联方案时,生存率有所提高 [1]。在比较氟嘧啶双联时,网络荟萃分析报告称,与氟嘧啶-顺铂相比,氟嘧啶-奥沙利铂和氟嘧啶-伊立替康双联的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 [1]。此外,网络荟萃分析中的成对比较表明,与氟嘧啶-奥沙利铂和氟嘧啶-伊立替康双联方案相比,氟嘧啶-顺铂的毒性增加[1]。第二项荟萃分析比较了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和以顺铂为基础的方案,报告称两组总体生存率无差异[2]。在这项荟萃分析中,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联和三联方案包括奥沙利铂与 S-1、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卡培他滨和氟嘧啶配对,而顺铂作为单一疗法给药或以双联和三联方案与 S-1、表柔比星、卡培他滨和氟嘧啶配对[2],因此这项荟萃分析没有反映出明确的比较
• Radiotherapy (+/-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Or • Management of capecitabine induced diarrhoea requiring hospital admission Contents: Page Definition 2 Impact on Patient 2 SACT Induced Diarrhoea 2 SACT Agents Causing Diarrhoea 3 • Classic Cytotoxics • Small Monoclonal Antibodies •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 Patient Education 4 Non Pharmaceutical Advice 5治疗 - 简单的药物措施5符号和症状5•CTC等级•分类 - 对腹泻的患者进行复杂且简单的评估6对简单腹泻的管理7处理复杂的腹泻7的管理7流程图用于管理外科医生的诊断诊断7附录I Bloberedy dialisial Inderial distrance 9 consation dialisation dialisial diless 9应记录肠运动/振动输出,并通过适当的液体摄入,健康饮食和使用抗Diarrhoeal药物来维持和最大化健康的患者。迅速报告副作用可以减少腹泻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因为早期治疗可能会阻止住院入院。
大多数患有肝内胆管癌(ICC)的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疾病。对于具有可切除肿瘤的个体,淋巴结清扫术的R0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切除后,用卡皮替他的辅助治疗是当前的护理标准。对于患有不可切除或远距离转移性疾病的患者,吉西他滨和顺铂的双重化学疗法是最具利用的一线方案,但是最近使用三重态的研究甚至是增加了免疫疗法的增加,也开始改变了全身治疗的范例。分子疗法最近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具有可行基因组改变的患者的二线治疗。本综述着重于用于治疗ICC的多学科方法,重点是分子靶向和全身疗法。
用于预测结肠癌复发的 DNA 检测(例如 Coloprint、Colon PRS、GeneFx、OncoDefender、Oncotype Dx® 结肠癌检测)描述/背景结肠癌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估计,2023 年美国将诊断出超过 153,000 例新的结直肠癌病例,近 53,000 人将死于这种癌症。1 五年生存率估计约为 65%。根据种族和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保险机会、地理位置和环境暴露,不同亚组分类已发现结直肠癌结果存在差异。例如,在美国,2012 年至 2016 年间,非西班牙裔黑人患者的死亡率最高(发病率为每 100,000 人 45.7 人),分别比非西班牙裔白人和亚裔患者高 20% 和 50%。此外,非西班牙裔黑人患者由于合并症的不平等现象更为严重,接受治疗的机会可能有限。2 结直肠癌被归类为 2 期,即原发肿瘤扩散到或穿过结肠和/或直肠层到达附近组织,但在淋巴结中检测不到(3 期疾病)并且尚未转移到远处部位(4 期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原发癌和结肠吻合术。手术后,预后良好,5 年生存率为 75% 至 80%。3 Figueredo 等人(2008 年)进行的一项 Cochrane 综述评估了 50 项关于 II 期患者辅助治疗与单独手术的研究,发现化疗对无病生存期有微小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绝对益处,但对总体生存期无益。因此,仅对已切除的高危 II 期患者(即具有不良预后特征的患者)推荐使用 5-氟尿嘧啶 (5-FU)、卡培他滨、CAPEOX(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或 FOLFOX(5-FU 和奥沙利铂)进行辅助化疗。4
癌症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直肠癌近年来已成为主要的癌症类型(1,2)。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监测数据,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约430万,其中结直肠癌位居第二,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2.2%(1)。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时患有转移性疾病(3)。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治疗建议包括单一或联合化疗[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联合或不联合靶向治疗(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4)。这些方案通常用于一线和二线治疗。对于一线和二线标准疗法失败的患者,三线治疗选择非常有限。
DESTINY-Breast06 DESTINY-Breast06 是一项全球性、随机、开放标签的 III 期试验,评估 Enhertu(5.4 毫克/千克)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卡培他滨、紫杉醇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 HR 阳性、HER2 低(IHC 1+ 或 2+/ISH-)或 HER2 超低(IHC 0 ,膜染色)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中的患者未曾接受过针对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的化疗,并且在转移性环境中接受过至少两线内分泌治疗。如果患者曾在转移性环境中接受过一线内分泌治疗联合 CDK4/6 抑制剂,并且在开始一线治疗后六个月内出现病情进展,或接受过内分泌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并在 24 个月内出现病情复发,则他们也符合入选条件。
十二指肠腺癌(DA)是极为罕见且侵袭性极强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治疗方面也缺乏特异性的共识和推荐,因此常将其合并胃癌、结直肠癌。现报告1例晚期DA患者,接受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获完全缓解(CR)。患者2020年10月根治术后病理诊断为DA,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能按时接受辅助化疗,术后6个月患者发现多发淋巴结肝脏及腹部转移。考虑病情进展,给予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1周期,1周期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癌胚抗原(CEA)5.03ng/ml(0~5ng/ml),糖类抗原19-9(CA19-9)747.30U/ml(0~37U/ml)。患者还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卡培他滨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即手足综合征。针对以上原因,患者在第2周期将卡培他滨换为S-1,化疗方案变为SOX(奥沙利铂+S-1);在SOX方案中同时加入贝伐单抗注射液,继续以SOX加贝伐单抗的方案定期治疗7个周期。整个治疗期间肝转移灶呈持续缩小趋势;肿瘤标志物亦呈下降趋势。最终患者在第7个周期获得完全缓解(CR)。完成化疗后,对患者腹腔内存在的耐药转移淋巴结进行放疗,共计10次。但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和阻塞性黄疸,最终未能完成放疗计划。目前患者继续使用贝伐单抗和S-1维持治疗,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本例晚期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