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量有望成为量子技术的一个突出用例。然而,噪声很容易降低这些量子探测状态的质量,并抵消它们在无噪声环境中提供的量子优势。虽然量子纠错 (QEC) 可以帮助解决噪声问题,但容错方法对于近期使用来说资源过于密集。因此,需要一种 (近期) 稳健的计量策略,该策略可轻松适应未来基于 QEC 的量子计量。在这里,我们通过研究由最小距离 d ≥ t + 1 的 [ n, k, d ] 二进制块码构成的量子探测状态的性能,提出了这样一种架构。此类状态可以解释为 CSS 码的逻辑 | + + · · · + ⟩ 状态,其逻辑 X 组由上述二进制码定义。当量子探测状态的常数 t 个量子比特被擦除时,利用量子 Fisher 信息 (QFI),我们证明由此产生的噪声探测可以给出磁场估计值,其精度与相应 2 t 缩短代码的权重分布的方差成反比。此外,我们证明,如果 C 是任何与长度为 n 的线性内部重复代码连接的代码,那么量子计量中就可能存在量子优势。这意味着,给定任何恒定长度的 CSS 代码,与长度为 n 的线性重复代码的连接对于具有恒定擦除误差数量的量子计量是渐近最优的。除了基本的 QFI 结果之外,我们还明确构建了一个可观测量,当在这种受噪声代码启发的探测状态上测量时,它可以对磁场强度产生一定的精度,并且在磁场强度消失的极限下也表现出量子优势。我们强调,尽管使用了编码理论方法,但我们的结果并不涉及综合征测量或错误校正。我们用 Reed-Muller 码构建的探测状态示例来补充我们的结果。
目的。利用现有的最佳等离子体诊断技术研究第 24 个太阳周期内平静太阳区域的纳米耀斑,以推导出它们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下的能量分布和对日冕加热的贡献。方法。使用了太阳动力学观测站 (SDO) 上的大气成像组件 (AIA) 的极紫外滤光片。我们分析了 2011 年至 2018 年之间的 30 个 AIA / SDO 图像系列,每个图像系列以 12 秒的节奏覆盖了 400 ″ × 400 ″ 的平静太阳视野,持续超过两小时。使用差异发射测量 (DEM) 分析来推导每个像素的发射测量 (EM) 和温度演变。我们使用基于阈值的算法将纳米耀斑检测为 EM 增强,并从 DEM 观测中推导出它们的热能。结果。纳米耀斑能量分布遵循幂律,其陡度略有变化(α=2.02-2.47),但与太阳活动水平无关。所有数据集的综合纳米耀斑分布涵盖了事件能量的五个数量级(1024-1029尔格),幂律指数α=2.28±0.03。导出的平均能量通量为(3.7±1.6)×104尔格cm-2s-1,比日冕加热要求小一个数量级。我们发现导出的能量通量与太阳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对空间分布的分析揭示了高能量通量(高达3×105尔格cm-2s-1)簇,周围是活动性较低的延伸区域。与来自日震和磁成像仪的磁图的比较表明,高活动性星团优先位于磁网络中和增强磁通密度区域上方。结论。陡峭的幂律斜率(α> 2)表明耀斑能量分布中的总能量由最小事件(即纳米耀斑)主导。我们证明,在宁静太阳中,纳米耀斑分布及其对日冕加热的贡献不会随太阳周期而变化。
太阳喷发是日冕磁场能量的爆炸性释放,表现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观测表明,喷发区的核心往往是剪切磁拱,即单一的双极结构,特别是在光球层,相应的磁极性沿强梯度极性反转线(PIL)拉长。什么机制会在单一双极场中触发喷发,以及为什么强PIL的场有利于产生喷发,目前仍不清楚。最近,我们利用高精度模拟,建立了太阳喷发的基本机制,即光球层准静态剪切运动驱动的双极场形成内部电流片,随后快速磁重联触发和驱动喷发。这里我们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光球磁通分布即磁图下的基本机制的行为。研究表明,不同磁图的双极场在连续剪切下都表现出类似的演变——从磁能的缓慢储存到快速释放——这符合基本机制并证明了所提出机制的稳健性。此外我们发现具有较强PIL的磁图产生较大的喷发,关键原因是具有较强PIL的剪切双极场可以实现更多的非势能,并且它们的内部电流片可以在较低的高度形成较高的电流密度,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重联。这也为在具有强PIL的活跃区域中观测到的喷发提供了可行的触发机制。
摘要 本论文主要关注的是评估微电网是否是未来实现 100% 可再生能源和净零碳排放的一种选择。这是瑞典雄心勃勃的能源政策的持续目标,其要点是在《巴黎协定》中确定的,该协定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变化条约。瑞典目前处于有利地位,因为该国的电力系统处于边缘脱碳状态。这是由于使用水力资源和核能以及由生物质驱动的区域供热。当今大多数电力生产都需要援助,因此需要解决方案来实现最终目标,因为大多数非环保能源生产正在逐步淘汰,例如核电站。考虑到这一点,本研究将概述微电网是否可以利用,在经济意义上是否有利,以及由于其管理和控制选项而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
图 2 E. epiphron 的当前和过去分布预测,(a) 当前气候适宜性概率和当前分布记录(白色圆圈)。过去的气候适宜性(b)6,000 年前,(c)11,000 年前,(d)16,000 年前,(e)21,000 年前(即 LGM;蓝色阴影表示冰盖的范围(来自 Hughes 等人,2016 年)。发生的概率值从 0(不适宜,白色)缩放到 1(适宜,黑色)。面板 f 显示了自 LGM 以来的气候稳定性,这是通过将过去 21,000 年的 SDM 的 22 个输出相加,加上现在的输出得出的(总和概率值从 0.73(白色)缩放到 20(黑色),前 30% 的网格显示为白色圆圈)。有关所有输出地图,请参阅附录 S4
我们设计了一种通过相空间分布相关性来认证非经典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统一了准概率和相关函数矩阵的概念。我们的方法补充并扩展了基于切比雪夫积分不等式的最新结果 [Phys. Rev. Lett. 124, 133601 (2020)]。这里开发的方法在相空间中的任意点关联任意相空间函数,包括多模场景和高阶相关性。此外,我们的方法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非经典性标准,适用于 s 参数化函数以外的相空间函数,并且可以在实验中使用。为了证明我们技术的强大功能,我们仅使用二阶相关和 Husimi 函数来验证离散和连续变量、单模和多模以及纯态和混合态的量子特性,这些函数始终类似于经典概率分布。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我们方法的非线性推广。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通用且广泛适用的框架,以揭示相空间分布矩阵中的量子特性。
1 2 3 4 MD-82 商用客机头等舱的精确高分辨率边界条件和流场 6 7 刘伟 1 , 温继洲 1 , 赵江月 1 , 尹伟友 1 , 沈晨 1 , 赖代一 1 , 林朝欣 8 2 , 刘俊杰 1 , 孙河江 1,* 陈庆艳 1,3 9 10 1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11 中国 12 2 波音民用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华盛顿州埃弗里特 98203,美国 13 3 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 47907,美国 14 15 * 电子邮件地址:sunhe@tju.edu.cn 16 17 摘要 18 19商用客机客舱对于创造热舒适和健康的客舱环境至关重要。除了客舱几何形状和家具外,流场还取决于扩散器处的热流体边界条件。为了研究客舱内的流场,本文介绍了一种获取客舱几何形状、扩散器边界条件和流场的程序。本研究使用激光跟踪系统和逆向工程生成了 MD-82 飞机客舱的数字模型。尽管该系统的测量误差很小,但仍然需要近似和假设以减少工作量和数据量。几何模型还可用于轻松计算空间体积。采用热球风速计 (HSA) 和超声波风速计 (UA) 组合来获取扩散器处的速度大小、速度方向和湍流强度。测量结果表明,实际客舱内的流动边界条件相当复杂,速度大小、速度方向和湍流强度在不同缝隙开口之间差异很大。还使用 UA 测量 20 Hz 下的三维空气速度,这也可用于确定湍流强度。由于流动的不稳定性,应至少测量 4 分钟才能获得准确的平均速度和湍流信息。结果发现,流场速度低、湍流强度高。这项研究为验证计算流体力学 (CFD) 模型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包括客舱几何形状、扩散器边界条件和 MD-82 商用客机头等舱的高分辨率流场。 关键词:客机客舱;客舱几何形状;流场;实验;扩散器 41 42 1. 引言 43 44 商用客机客舱中的空气分布用于维持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热舒适度 45 和空气质量。这些空气分布可以控制空气温度和 46 空气速度场,并可以稀释气体和颗粒浓度。尽管 47 航空航天工业在过去 48 十年中已经改善了飞机客舱的热舒适度和卫生状况(Space et al.,2000),空气分配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49
采用三维热电分析模拟了共晶SnAg焊料凸点在收缩凸点尺寸时的电流密度和温度分布。研究发现,对于较小的焊点,焊料中的电流拥挤效应显著降低。减少焊料时,热点温度和热梯度增大。由于焦耳热效应,凸点高度为144.7 lm的焊点最高温度为103.15℃,仅比基板温度高3.15℃。然而,当凸点高度降低到28.9 lm时,焊料中的最高温度升高到181.26℃。焊点收缩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耳热效应。较小焊点中焦耳热效应较强可能归因于两个原因,首先是Al走线的电阻增加,它是主要的热源。其次,较小凸块中的平均电流密度和局部电流密度增加,导致较小焊料凸块的温度升高。2009 年由 Elsevier Ltd. 出版。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胡安德福岛(东北太平洋)两个高温硫化物建筑物的热液喷口物种与其周围物理和化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在 1993 年和 1995 年的两次遥控潜水器 (ROV) 潜水计划中,共进行了 78 次扫描,获得了视频图像和现场温度和化学信息。环境和动物群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热液物种的异质分布(对应分析),并证明了当地物理和化学条件对物种分布的显著影响(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证实了硫化氢对喷口物种分布的重要性,以及可见水流强度和基质类型等复杂变量的重要性。由于物种分布的变异中不到 30% 可以通过测量的现场因素来解释,我们最后强调需要评估其他未测量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溶解氧、氮化合物、食物供应和生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