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表明,储能系统 (ESS) 可以分布在模块化多级转换器 (MMC) 中,以增强高压直流 (HVDC) 换流站,从而提供辅助服务。在这种情况下,DC-DC 转换器必须将储能元件连接到子模块 (SM) 电容器。然而,由于 MMC 的工作原理复杂,转换器拓扑的选择及其控制并不简单。本文提出了一种合适的接口转换器和控制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特别强调了转换器的建模,以突出 SM 内部的所有交互并简化控制器的设计。最后,缩小的原型验证了所提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研究低频无线电波传播预测对于支撑固定和移动长距离通信、遥控导航、授时服务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提高低频天波传播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改进方法。首先,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对低频天波传播影响显著的低电离层E层临界频率(fo E)的预测模型。其次,基于低电离层参数模型增强了低频天波传播的预测方法。通过对比东亚地区实测数据和基于跳波理论的预测数据,提出的方法使低频天波场强提高了6.16%。
方法:首先,根据风电机组运行特性和减负荷率划分风速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转子转速控制和桨距角控制的减负荷运行策略,使风电机组具备双向调频能力,并根据风速预测误差和减负荷运行策略确定风电机组可调容量;其次,基于考虑离网时间不确定性的电动汽车可控域模型,根据电动汽车充电紧急程度,通过对荷电状态(SOC)进行状态分组确定电动汽车群可调容量。通过定义电动汽车调频能力参数和充电紧急程度参数,确定电动汽车调频优先级列表并提出功率分配策略;然后,基于电动汽车充电紧急程度和风电机组减负荷运行经济性,提出协同调频任务分配策略。
。CC-BY-NC-ND 4.0 国际许可证 它是永久可用的。 是作者/资助者,已授予 medRxiv 许可以显示预印本(未经同行评审认证)预印本 此版本的版权所有者于 2025 年 2 月 2 日发布。;https://doi.org/10.1101/2025.01.30.25321073 doi:medRxiv 预印本
摘要:世界物联网需要实现其安全解决方案。现有的物联网安全机制主要是由于复杂性,预算和节能问题而实施的。对于电池供电的物联网设备而言,尤其是如此,并且在该场中广泛部署它们应该具有成本效益。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跨层方法,结合了现有的身份验证协议和现有的物理层射频指纹技术,以提供混合身份验证机制,这些机制实际上被证明是在网络中有效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几种射频指纹方法,作为对多因素身份验证甚至是自己的支持,实用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一个挑战。即使是使用昂贵的设备的最佳系统也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的系统的精度结果。我们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混合协议,该协议可以在物联网设备一侧节省能源和计算时间,与所使用的射频指纹的准确性成比例地,该指纹的准确性具有可测量的好处,同时保持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我们实施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实现了额外的能源成本的精度为99.8%,导致电池寿命仅降低约20%。
本文介绍了功率循环测试台的最新进展,该测试台旨在在低 Δ TJ(>10 9 次循环,10 至 20°C)下执行非常高的循环次数。该测试台基于桥式逆变器的操作,其中功率器件是要测试的模块,并在实际条件(切换)下对功率芯片进行功率循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该设备可以执行功率循环常规测试(低频,0.01Hz 至 0.1Hz)以及使用由 PWM 调制调整的中频(10Hz 至 100Hz)负载电流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快速测试。简要介绍了测试台,并通过使用红外摄像机对 1200V-75A IGBT 模块进行的热测量说明了现在可用的功率循环模式。最后,介绍了低温波动(10°C 和 20°C)下的老化测试结果。
摘要 — 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荷准静态模型的显式小信号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 (GFET) 参数提取程序。通过对 300 nm 器件进行高频(高达 18 GHz)晶圆上测量,精确验证了小信号参数对栅极电压和频率的依赖性。与其他只关注少数参数的工作不同,这些参数是同时研究的。首次将有效的程序应用于 GFET,以从 Y 参数中去除接触电阻和栅极电阻。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得到提取小信号模型参数的简单方程,这对于射频电路设计非常有用。此外,我们首次展示了本征 GFET 非互易电容模型与栅极电压和频率的实验验证。还给出了测量的单位增益和最大振荡频率以及电流和功率增益与栅极电压依赖性的精确模型。
单发超快压缩成像(UCI)是研究物理,化学或材料科学方面的超快动力学的有效工具,因为其高框架速率出色和较大的框架数。但是,由于其不均匀的Sampling间隔,在传统UCI中使用的随机代码(R-代码)将导致覆盖高频信息的低频噪声,这在大型重建的忠诚度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里,提出了高频增强的压缩活性摄影(H-CAP)。通过统一R代码的采样间隔,H-CAP以随机均匀采样模式捕获超快过程。这种采样模式使高频采样占主导地位,这极大地抑制了由R代码引起的低频噪声模糊,并实现了图像增强的高频信息。分别通过成像光学自我对焦效果和静态对象来验证H-CAP的出色动态性能和大型重建能力。,我们将H-CAP应用于双脉冲诱导的硅表面消融动力学的空间表征,该动力学以300 ps的单次射击在220帧之内进行。H-CAP提供了一种高保真成像方法,用于观察具有大帧的超快不可重复的动态过程。
(未通过同行评审认证)是作者/资助者。保留所有权利。未经许可就不允许重复使用。此预印版的版权持有人于2025年1月24日发布。 https://doi.org/10.1101/2025.01.21.634149 doi:Biorxiv Preprint
摘要: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氢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可再生能源随机性、间歇性的弱点,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与主网长距离、反向分布,高比例电力电子制氢系统与电网互联时存在振荡不稳定的风险。首先,建立电力电子制氢系统阻抗模型,分析与电网互联的制氢系统振荡特性。其次,分析电解水制氢系统对多能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输入功率波动、产氢速率变化引起的不稳定问题。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功率分配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振荡抑制策略,用于增强电解水制氢系统多能源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实验模拟系统。验证了不同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不同系统阻抗条件下系统频率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功率分配的多能源制氢控制方法能够保证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下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