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机械研究表明,ABBV-MALT1有效抑制了BCR途径的信号转导,并降低了非GCB DLBCL细胞系中NF-K B基因的活化,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并减少生存能力。体内,该化合物的口服给药表明在几种B细胞肿瘤模型中,包括对Bruton的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非GCB DLBCL模型。nf-k b靶基因包括促生物的家族成员bcl-x l和bcl2-a1,有助于调节内在凋亡途径。作为ABBV-MALT1诱导的NF-K B途径的抑制导致这些基因的下调,我们假设相关的肿瘤模型将越来越依赖于生存的家族成员Bcl-2。为了检验该假设,在DLBCL的细胞系和患者衍生的异种移植模型中均进行了ABBV-MALT1和选择性BCL-2抑制剂Venetoclax的组合研究。在此表明,在体内测试的所有模型中,ABBV-MALT1和VENETOCLAX的施用会导致剧烈的抗肿瘤活性。这种疗效也转化为原发性患者CLL细胞的体外,与单独的任何一种药物相比,该组合赋予了更大的凋亡水平。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现有数据调查估计,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509,590例,淋巴瘤死亡人数超过248,724例(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所有病例的30%,其中还包括特定亚型或疾病实体(2)。在目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中,R-CHOP(瑞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抑制疾病发展的能力(3)。许多患者要么复发,要么出现原发性难治性疾病并最终死于该病(4,5)。为DLBCL的检测和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需要开展DLBCL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并进一步探究相关分子机制,为DLBCL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策略。
摘要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以及全基因组 CRISPR-Cas9 敲除筛选,以研究活化的 B 细胞样 DLBCL 细胞系 (RC-K8)。我们在 RC-K8 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遗传必需性模式,包括对 CREBBP 和 MDM2 的依赖性。对 CREBBP 的依赖性与涉及 EP300 的平衡易位有关,这导致蛋白质的截短形式缺乏关键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 结构域。CREBBP 和 EP300 基因(B 细胞淋巴瘤中两个经常突变的表观遗传调节剂)之间的合成致死相互作用在之前发表的 CRISPR-Cas9 筛选和抑制剂测定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研究表明,将无偏功能筛选结果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相结合,可以识别 DLBCL 中常见和独特的可用药物弱点,并且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可以成为 CREBBP 或 EP300 突变病例的治疗选择。
1 瑞士贝林佐纳意大利瑞士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学院肿瘤学研究所; 2 SIB 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瑞士洛桑; 3 意大利阿维亚诺阿维亚诺肿瘤参考中心 - CRO; 4 西班牙巴达洛纳 Josep Carreras 白血病研究所 (IJC); 5 瑞士意大利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瑞士贝林佐纳; 6 瑞士南部肿瘤研究所,瑞士贝林佐纳; 7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化学、生物和生物技术系; 8 瑞士意大利瑞士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瑞士贝林佐纳; 9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肿瘤医学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心; 10 西班牙马德里红癌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CIBERONC); 11 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高等研究院 (ICREA) 和 12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UB) 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生理科学系。 *AJA 和 SN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做出了同等贡献。
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是从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捐赠者身上纯化的,这些捐赠者已获得研究内容的知情同意。所有这些过程均按照延世大学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的 IRP 程序 (#4-2016-0600) 进行。将血液与 PBS 以 1:1 的比例混合,并堆积在预先放入 ficoll (HISTOPAQUE-1077, Sigma, 10771) 的试管中。在 25°C 下以 400×g 离心 30 分钟,分离白细胞和红细胞,收集并转移到新试管中。用 PBS 冲洗细胞两次,并在室温下以 300×g 离心 10 分钟。重复此过程两次以完全去除血小板。然后,将 PBMC 重新悬浮在 RPMI 中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最常见的亚型,占全球所有新诊断 NHL 的 30% 至 40%。1 约 60% 的 DLBCL 患者可通过初始标准化学免疫疗法(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盐酸阿霉素、硫酸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R-CHOP])治愈。然而,接受 R-CHOP 治疗的患者中有 10% 至 15% 患有原发性难治性疾病,另外 20% 至 25% 的患者在初始反应后会复发。2 包括高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内的挽救疗法可有效治疗化疗敏感复发的 DLBCL。然而,超过一半的患者无法获得长期疾病控制,并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适合接受积极治疗。3
对于可能治愈的癌症,长期生存不仅取决于恶性肿瘤的成功治疗,还取决于治疗相关毒性(尤其是心脏毒性)的风险。恶性淋巴瘤会影响任何年龄的患者,其急性和晚期毒性风险可能会严重影响发病率、死亡率和生活质量。尽管我们对化疗相关和放疗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了解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已有新的具有潜在心脏毒性的药物被引入用于治疗淋巴瘤。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治疗相关心脏损伤的机制、可用的临床数据以及优化淋巴瘤心脏保护的方案。我们讨论了正在进行的研究策略,以增进我们对药物诱导和放射诱导毒性的分子基础的了解。此外,我们强调了个性化随访和早期检测的潜力,包括生物标志物和新型诊断测试的作用,并强调了心脏肿瘤学团队的作用。
在这项 I 期剂量递增研究中,我们试图确定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ROS 致癌基因 1 受体 (ALK/ROS1) 抑制剂色瑞替尼与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 (MTD)。次要目标是表征这些组合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疗效,并确定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色瑞替尼与吉西他滨 (Arm 1)、吉西他滨/nab-紫杉醇 (Arm 2) 或吉西他滨/顺铂 (Arm 3) 联合使用。通过串联质谱检测 (LC-MS/MS) 测量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了存档肿瘤组织中的 ALK、ROS1、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c-MET) 和 c-Jun N-末端激酶 (JNK) 表达。第 2 组因毒性而提前关闭。21 名患者可评估剂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