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9 年 12 月首次出现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一直在全球传播,尽管全球为遏制该病毒做出了诸多努力。截至 2024 年 2 月,全球每月报告约 500,000 例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 病例和 10,000 例死于 COVID-19 的病例 (1)。自 2021 年底出现 Omicron 变体以来,其亚变体已广泛传播并持续存在 (2)。在公共卫生方面,接种疫苗是降低 COVID-19 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疫苗诱导的免疫力会因宿主和环境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年龄、性别、合并症、先前存在的免疫状态、疫苗配方和接种间隔 (3 – 6)。针对野生型 (WT) SARS-CoV-2 和 Omicron 亚变体 (BA.4/BA.5 或 BA.1) 的二价 COVID-19 疫苗已被开发出来,以增强对 Omicron 亚变体的免疫力 (7)。2022 年 10 月,当二价 COVID-19 疫苗首次在韩国推出时,韩国的主要亚变体是 BA.5,后来逐渐被 BN.1 取代。BN.1 是 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3 月最流行的亚变体,此后被 XBB 亚谱系取代 (2)。研究发现,二价 COVID-19 疫苗的实际有效性因研究期而异 (8 – 10)。以色列 2022 年 9 月至 2023 年 1 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疫苗对住院率的有效性为 72% (8)。然而,2023 年 12 月至 4 月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疫苗对住院的有效性较低,从 29.7% 到 52.7% 不等,具体取决于传播的 SARS-CoV-2 变体的流行程度 ( 9 )。这些研究利用医疗保健数据库,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即依赖于报告的病例。在没有严格监测 SARS-CoV-2 感染的情况下,大量 COVID-19 病例可能无法得到实验室确诊,特别是在有效抗病毒药物有限的环境中。因此,评估疫苗对 SARS-CoV-2 感染的有效性具有挑战性,这对于抑制正在进行的 COVID-19 大流行至关重要。考虑到 SARS-CoV-2 的快速进化和免疫力随时间的减弱,评估对病毒变体的长期和交叉反应免疫对于制定最佳疫苗接种策略至关重要。已知中和抗体 (NAb) 可预防 SARS-CoV-2 感染,而细胞免疫可能降低 SARS-CoV-2 感染的严重程度(11-13)。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分析接种二价 COVID-19 疫苗后的长期体液和细胞免疫,尤其是接种新型二价 COVID-19 疫苗后的长期体液和细胞免疫。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评估接种疫苗后长达 9 个月的长期体液免疫以及双价 COVID-19 疫苗接种后对不同 Omicron 亚变体的交叉反应体液/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