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 马德里国立理工学院 (IPN) 与牛津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 (UTMB) 合作,研制出了一种针对新出现的马亚罗病毒的新型疫苗。这种病毒与基孔肯雅病有关,由携带登革热病毒的同一种蚊子传播。IPN 与其他国际机构和知名研究人员一起,为研制一种针对马亚罗病毒的疫苗做出了贡献,该病毒由伊蚊属的蚊子传播。这种病毒会导致发烧和慢性关节炎,存在于美洲。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实地工作和实验研究,以研制一种能够对抗这种病毒的疫苗,IPN 因其在该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认可。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IPN 总经理 Arturo Reyes Sandoval 作为高级研究员参与了该项目。据有关科研和进展的专题文章介绍,马亚罗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新型甲病毒,可导致人类患上严重的慢性关节炎,对有伊蚊的国家构成潜在风险。《自然》杂志附属期刊《npj Vaccines》刊登了一篇题为《重组免疫原性马亚罗病毒样颗粒呈现天然糖蛋白组装》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该病毒带来的风险以及这些努力所取得的进展。文章中,IPN被列为参与机构之一,参与机构包括牛津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以及德国波恩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等。
费城公共卫生局 (PDPH) 正在通知该地区的医疗保健提供者,由于登革热或奥罗普切病毒、具有相似临床表现和重叠爆发区域的虫媒病毒感染,旅行相关感染的风险增加。2024 年,美洲和波多黎各的国家继续创纪录地爆发登革热病毒。与此同时,奥罗普切病毒感染有所增加,从亚马逊盆地的流行地区蔓延到新的地区,包括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古巴。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登革热:登革热是全球最常见的虫媒病毒疾病。登革热病毒通过受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其中埃及伊蚊是最常见的媒介。该物种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中,并在美国大陆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发现,这些地区发生了有限的局部疫情。目前,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已报告登革热的局部传播。在费城,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效率低得多的媒介,在蚊子肆虐的季节里随处可见。登革热是由四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登革热病毒 (DENV-1、-2、-3、-4) 引起的,因此有登革热病毒病史的人有可能感染不同类型的病毒。大约 75% 的登革热感染是无症状的,但剩余四分之一的人有症状,症状可从轻微到严重不等。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烧,并伴有恶心、呕吐、皮疹、肌肉疼痛、严重骨痛、头痛或白细胞计数低。大约 5% 的有症状登革热患者会发展为严重疾病,其特征是严重出血、休克、呼吸窘迫或终末器官衰竭。1 岁以下的婴儿、孕妇、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感染严重登革热的风险更高。奥罗普切病毒:奥罗普切病毒是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一种新出现的节肢动物传播病毒,由蠓和某些蚊子传播。虽然奥罗普切病毒已经传播到亚马逊盆地以外的新地区,但截至 2024 年,美国仅报告了来自 5 个州的 74 例旅行相关感染。奥罗普切病毒的症状类似于其他虫媒病毒疾病,包括登革热。大多数有症状的患者有自限性发热性疾病,伴有肌痛、头痛和关节痛。其他症状包括眶后疼痛、畏光、呕吐、腹泻、疲劳、斑丘疹、结膜充血和腹痛。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包括淋巴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C 反应蛋白 (CRP) 升高和肝酶略有升高。孕妇、老年人和患有潜在疾病的人(例如免疫抑制、高血压、糖尿病、患有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更大,并发症包括出血表现(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黑便、月经过多、瘀点)和神经侵袭性疾病(例如脑膜炎、脑膜脑炎)。已报告两例死亡病例。可能的垂直传播与
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的蚊媒传播多种医学上重要的病原体。目前的病媒控制工具已达到其有效性的极限,因此需要引入创新的病媒控制技术。RNAi 有助于在实验室中对蚊子基因进行功能表征,有朝一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病媒控制方法。最近在向蚊子提供物种特异性干扰 RNA 杀虫剂的微生物口服系统方面取得的进展可能有助于将该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口服 RNAi 杀虫剂代表了一类新型生物合理杀虫剂,可以对抗全球杀虫剂抗药性发病率的上升,有朝一日可能成为综合人类疾病媒介蚊子控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热病是由一种名为埃及伊蚊的受感染蚊子传播的。它们只能感染猴子和人类。少数感染病毒的患者从未出现任何症状。更常见的是,症状在蚊子叮咬后 3 至 6 天出现。其表现为发烧、肌肉疼痛、头痛、背痛、恶心和呕吐。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 3 至 4 天后消失。约15%的患者进入疾病的第二阶段,已消失的症状再次出现。患者随后会出现严重症状,主要影响肾脏和肝脏并引起黄疸。黄疸是这种发烧名称的由来:黄热病。口腔、鼻子、眼睛或胃部可能会出现出血。目前仅可支持治疗,无法治愈。大约一半的重症病例在 7 至 10 天内死亡6。
背景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 (YFV)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疾病,黄热病毒是黄热病毒属的核糖核酸病毒成员。它通过受感染的伊蚊属和趋血蚊属的蚊子传播给人类,这些蚊子通过吸食受感染的人类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而获得病毒 [1]。黄热病在非洲和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偶尔会爆发流行病。它会引起发烧、头痛、肌痛、关节痛、呕吐、黄疸型肝炎,并可能导致肾衰竭和出血综合症。在所有黄热病病例中,20% - 60% 的患者会死亡 [2]。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黄热病疫苗已存在 80 多年 [3],并已在许多流行国家成功用于控制该病。几乎所有接种疫苗的人只需一剂即可获得长期免疫 [1,4]。疫苗
黄热病是一种急性黄热病毒感染,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该病发生在非洲和南美洲及中美洲(包括特立尼达)的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参见国家旅游健康网络和中心 (NaTHNaC) 黄热病区网站上的地图,https://nathnacyfzone.org.uk/factsheet/60/yellow-fever-vaccine-recommendation-maps)。尽管存在媒介,但亚洲从未报告过本地感染病例。尽管该病在临床和病因上相同,但已确认三种黄热病流行病学模式——城市、草原和丛林。在城市黄热病中,病毒宿主是人,该病主要通过与人类生活和繁殖密切的埃及伊蚊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非洲,存在一个中间(草原)循环,涉及病毒从蚊子传播给生活或工作在丛林边境地区的人类。在这个循环中,病毒可以通过蚊子从猴子传播给人,或从人传播给人类。丛林黄热病通过森林蚊子在非人类宿主(主要是猴子)之间传播。人类进入森林栖息地时可能会被感染,并可能成为城市疫情的源头。黄热病可能在长时间的平静期后再次爆发。农村人口感染黄热病的风险最大,但非洲确实发生过城市疫情。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城市人口也面临风险,因为城市中心再次感染了埃及伊蚊,人口进出流行地区的情况也增加了。黄热病的严重程度从亚临床症状到非特异性、自限性发烧、不适、畏光和头痛症状,再到突然发烧、呕吐和虚脱,并可能发展为黄疸和出血。大约 15% 的黄热病病毒感染者会发展为中度至重度疾病。病死率差异很大,部分原因是轻症病例被漏诊,也可能反映了病毒株毒力的差异。一些研究估计西非黄疸患者的病死率为 20%(Monath 等人,2013 年)。在无免疫力的旅行者和移民中,以及在黄热病活动水平较低的地区流行期间,病死率可能超过 50%(Monath,2004 年)。潜伏期通常为三至六天
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赫尔赫斯特 (Helhest) 指的是冥界女神赫拉 (Hela) 的三足马,她用它预告疾病、事故,尤其是死亡。西部马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引起,通过白带伊蚊媒介传播。根据世卫组织通过国家食品卫生和质量服务局 (SENASA) 宣布的阿根廷当前流行病学情况,报告有马感染了该病毒。2023 年 11 月,卫生部启动流行病学警报,以检测可能的人类病例。到目前为止,该国已报告 572 多例疑似病例,其中 108 多例已确诊,死亡率在 3% 至 15% 之间,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中 [1]。该国最近一次发现这种疾病是在 1983 年和 1996 年,时隔二十多年后,该国再次发现了这种疾病。病例报告
人类的几种严重疾病仅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因为昆虫会寻找血液来源来获取营养并哺育卵子以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总的来说,这些昆虫“媒介”每年通过它们传播的寄生虫或病毒性疾病造成超过 70 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 2017 年),包括疟疾、登革热、淋巴丝虫病、恰加斯病、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基孔肯雅病、寨卡病毒、黄热病和日本脑炎。对于这些疾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例如分别由伊蚊和按蚊传播的登革热和疟疾,目前尚无高效疫苗,降低疾病负担的成功案例主要归功于媒介控制(Bhatt 等人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 2019 年)。消除任何疾病可能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既要减少病媒种群的传播潜力,又要清除人类寄生虫宿主。然而,病媒控制直接带来的收益和疾病负担的减少意味着大量的研究和投资都集中在一系列减少蚊子数量的策略上。
沙漠蝗虫(Schistocerca gregaria)自古以来就威胁着粮食安全,并通过破坏农业影响人类的生活。肆虐的蝗灾爆发是现实,至今仍在农田和牧场造成大规模破坏。全球蝗虫袭击和爆发影响广大地区和数百万人,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虽然通过化学农药控制蝗虫种群是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但不幸的是,它在控制这些爆发方面效果不佳。使用 CRISPR(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的基因工程进展及其在节肢动物上的成功实验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可以扩展到设计蝗虫的类似遗传行为变化。CRISPR 已成为最准确、快速和经济高效的技术之一,通过编辑特定基因(特别是负责群居期不受控制繁殖的基因),它可能非常有效地管理蝗虫种群。在埃及伊蚊身上进行的实验旨在抑制 microRNA-309 (miR-309),从而允许其在吸血触发阶段特定阶段地降低繁殖能力,这表明这些干预措施也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沙漠蝗虫。通过靶向 miR-309~6 基因簇,抑制雌性蝗虫的卵巢发育并可能控制蝗虫种群,应该有可能在雌性蝗虫身上取得类似的效果。
在 CRISPR-Cas 系统中,Cas13a 是一种 RNA 引导的 RNA 核酸酶,专门靶向单链 RNA。我们开发了一种 Cas13a 介导的 CRISPR 干扰工具,以靶向 mRNA 来实现蚊子的基因沉默。通过胸内注射将表达 Cas13a 的质粒递送给蚊子,递送后至少 10 天仍可检测到 Cas13a 转录本。使用 T7 RNA 聚合酶在体外合成靶向特异性 crRNA。Cas13a 质粒和靶向 crRNA 可以通过胸内注射一起递送,或者可以先提供 Cas13a 构建体,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靶向 crRNA。在两种蚊子中测试了该机制。在冈比亚按蚊中,卵黄蛋白基因被 Cas13a/Vg-crRNA 沉默,同时伴有产卵量显著下降。在埃及伊蚊中,COPI 基因的 α 和 δ 亚基被 Cas13a/crRNA 沉默,导致死亡和中肠脆弱,重现了之前报道的表型。当提供目标 crRNA 混合物时,可以同时实现基因共沉默。研究中未观察到非目标转录本的可检测的附带切割。除了 dsRNA 或 siRNA 介导的 RNA 干扰外,可编程的 CRISPR 干扰方法提供了一种在蚊子中敲除基因的替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