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削是使用多齿切削刀具(称为铣刀,切削刃称为齿)来生产平面和复杂形状的过程。与已有数千年历史的车床不同,铣床的历史还不到两百年。由于它们需要比手动车床多得多的功率,因此它们的引入必须等待工业水和蒸汽动力的发明。此外,必须首先提供所有机械部件,例如精确安装的滑轨、抵抗切削力的大型铸件、校准的丝杠和硬化钢切削工具。伊莱·惠特尼 (Eli Whitney) 于 1818 年左右发明了第一台铣床,但约瑟夫·A·惠特尼 (Joseph A. Whitney) 的万能铣床采用了膝部和立柱支撑结构。布朗 (Brown)(后来加入布朗和夏普公司)的发明可追溯到 1862 年,标志着机器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铣床逐渐取代了刨床和刨床,后者具有车床型单点刀头,可在工件上直线移动,一次刮掉金属。铣床具有连续切削作用,不仅比刨床和刨床更快地去除金属,还可以执行其他操作,例如切割齿轮和麻花钻的螺旋线。如今,铣床的数量远远超过刨床和刨床。新英格兰和后来中西部的美国人不断添加功能,最终发明了现代铣床。
* 1 表示无刹车蜗轮的强度。适用于抵抗动态切削推力。* 2 最大不平衡负载指示线表示旋转工作台与支撑工作台垂直使用时的不平衡负载。指示线图会因伺服电机不同而不同,详情请参考 P.57。* 3 驱动扭矩表示最大扭矩。加速后的转速。除施加不平衡负载外,驱动扭矩几乎恒定且与负载无关。* 4 当供给气压低于0.5MPa或需要增加刹车扭矩时,可使用空气增强增压系统。P.95 ★ iF4/5000电机可安装在CNC180上。
* 1 未带刹车的蜗轮强度,用于抵抗动态切削推力。 * 2 最大不平衡负载指示线为旋转工作台与支撑工作台垂直使用时的不平衡负载。指示线图因伺服电机不同而不同,详情请参考 P.57。 * 3 驱动扭矩为加速后最大转速时的扭矩。除施加不平衡负载外,驱动扭矩几乎恒定,与负载无关。 * 4 供给气压低于 0.5MPa 或需增加刹车扭矩时,可使用空气增压增压系统。 P.95 ★ CNC180 可搭载 iF4/5000 电机。
* 1 表示无刹车蜗轮的强度。适用于抵抗动态切削推力。* 2 最大不平衡负载指示线表示旋转工作台与支撑工作台垂直使用时的不平衡负载。指示线图会因伺服电机不同而不同,详情请参考 P.57。* 3 驱动扭矩表示最大扭矩。加速后的转速。除施加不平衡负载外,驱动扭矩几乎恒定且与负载无关。* 4 当供给气压低于0.5MPa或需要增加刹车扭矩时,可使用空气增强增压系统。P.95 ★ iF4/5000电机可安装在CNC180上。
* 1 未安装刹车蜗轮的强度,用于抵抗动态切削推力。 * 2 最大不平衡负载指示线是指旋转工作台与支撑工作台垂直使用时的不平衡负载。指示线图根据伺服电机不同而不同,详情请参考 P.57。 * 3 驱动扭矩是指加速后最大转速时的扭矩。除施加不平衡负载外,驱动扭矩几乎是恒定的,与负载无关。 * 4 供给气压在 0.5MPa 以下或需增大刹车扭矩时,可使用空气增强增压系统。 P.95 ★ CNC180 可搭载 iF4/5000 电机。
1、3 和 7 号展厅的切削刀具、夹紧技术和长度测量技术制造商展台上进行了众多精彩的讨论,参观者质量也很高,这再次证明了 AMB 是欧洲领先的金属加工技术贸易展览会。VDMA 印度会议和 VDMA 技术论坛等杰出的技术创新和交流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些活动的出席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AMB 2024 设定了正确的优先事项,创建 OPC UA 格式的接口和标准化精密工具产品碳足迹计算的项目也令人印象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西铁城专利的低频振动 (LFV) 加工技术已开始投入使用,今年计划生产 584 台机器。它与一些更传统的机器上使用的任何形式的宏编程或机械振动完全不同。它是专业软件和机械工程包的完全集成组合,通过机器控制器上的 G 代码激活。它使机器的 X 和 Z 伺服轴能够在轴向上振荡或“后退”,涉及数十微米的运动,这些运动与主轴驱动器的旋转同步。由于脉冲产生的微小“空切”运动,切削刀具产生的切屑的实际长度可以在控制器上进行编程,并在生产周期内按需要进行排序。
在铝加工领域,需要更大的加工量,功率超过 100 kW,转速超过 30,000 rpm,进给速度超过 50 m/min,也需要更强大的刀具。 。结构部件的加工率高达 95%,金属去除率超过 10,000 cm3/min(相当于 27 kg/min 左右),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是降低部件生产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因此,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切削几何形状和硬质合金基体的最高要求至关重要。 Ingersoll 为您提供这些使用可转位刀片和整体硬质合金刀具进行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刀具。
核心选修课-1 核心选修课-2 1. 增材制造 2. 高级机械振动 3. 高级固体力学 4. 高级焊接技术 5. 雾化和喷雾 6. 生物质转化系统 7. 制造 CAD 8. 燃烧 9. 并行工程:工具、技术与应用 10.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1. 反应系统设计 12. 电动汽车与高级内燃机 13. 电化学工程存储 14. 环境污染与控制 15. 工业摩擦学 16. 测量与数据分析 17. 制造冶金学 18. 材料特性与测试 19. 金属切削与工具设计 20.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 21. 发电厂工程 22. 产品设计与开发 23. 塑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