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 L. (2012)。用于集成电路 3-D 堆叠的晶圆级细间距 Cu-Cu 键合。博士论文,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1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高性能计算研究所 (IHPC),1 Fusionopolis Way, No. 16-16 Connexis,新加坡 138632,新加坡 2 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南洋量子中心,新加坡 637371,新加坡 3 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QICI 量子信息与计算计划,香港薄扶林道 4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8093 苏黎世,瑞士 5 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3,中国 6 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新加坡 117543,新加坡 7 MajuLab,CNRS-UNS-NUS-NTU 国际联合研究单位,UMI 3654,新加坡 117543,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的博士生 Leevi Kallioniemi 使用蓝色激光装置生成纠缠光子对。图片来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可以使量子计算更加紧凑,可能将基本组件缩小 1,000 倍,同时需要更少的设备。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类量子计算机依赖于光粒子或光子对,它们彼此连接,用量子物理学术语来说,是“纠缠的”。生成这些光子的一种方法是将激光照射到毫米厚的晶体中,并使用光学设备确保光子彼此连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它太笨重,无法集成到计算机芯片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的博士生 Leevi Kallioniemi 使用蓝色激光装置生成纠缠光子对。图片来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可以使量子计算更加紧凑,可能将基本组件缩小 1,000 倍,同时需要更少的设备。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类量子计算机依赖于光粒子或光子对,它们彼此连接,用量子物理学术语来说,是“纠缠的”。生成这些光子的一种方法是将激光照射到毫米厚的晶体中,并使用光学设备确保光子彼此连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它太笨重,无法集成到计算机芯片中。
印度印度理工学院帕拉卡德分校教授(休假)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工程实践教授 电子邮件:eevinod@ust.hk 网站:https://www.ece.ust.hk/eevinod 个人简介 Vinod A Prasad 于 1993 年获得印度卡利卡特大学仪器与控制工程学士学位(大学第二名),并分别于 2000 年和 2004 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TU) 计算机工程学院工程硕士(研究型)和博士学位。Vinod 拥有 26 年的专业经验(全职),其中包括 21 年的全职教学经验和 5 年的行业经验。他职业生涯的前 5 年是在印度班加罗尔的 Kirloskar、印度浦那的 Tata Honeywell 和新加坡壳牌公司担任自动化工程师。 2000 年 9 月至 2002 年 9 月,他在新加坡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担任讲师。2002 年 9 月,他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担任讲师,2004 年 12 月成为助理教授,2010 年 8 月成为副教授(终身教授),一直任职至 2017 年 9 月。2017 年 10 月,Vinod 加入印度理工学院帕拉卡德分校,担任电气工程系教授。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10 月期间,他还担任印度理工学院帕拉卡德分校首任院长(行业合作与赞助研究)。2020 年 12 月,Vinod 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工程实践教授。他还曾担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客座副教授。 2013 年 6 月至 7 月,Vinod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教。Vinod 荣获 2009 年度南洋杰出教学奖,这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授予个人教学的最高荣誉。他曾连续四年(2007、2008、2009 和 2010 年)荣获计算机工程学院最佳讲师奖。他还是 2008 年度南洋杰出教学奖的提名人。Vinod 的研究兴趣包括数字信号处理、低功耗、无线通信的可重构电路与系统、脑机接口及其在神经反馈、神经康复、神经假肢和辅助技术设备中的应用。他正在接受并完成了来自各种资助机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外部研究资助,这些机构包括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国防部、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国家实验室、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新加坡千禧基金会、新加坡民航局(CAAS)、空中客车集团创新部、印度政府科技部、印度 UVJ 技术私人有限公司和印度 GadgEon Smart Systems Pvt Ltd.,资助金额超过 30 新加坡元。500 万美元作为首席研究员。他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 276 篇论文,其中包括 94 篇期刊论文。他指导并毕业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 18 名博士生和 1 名工程硕士(研究)生。他曾两次获得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办公室颁发的研究杰出和表彰奖 - 分别在 2005 年和 2006 年。目前,他是五本期刊的副主编 - 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1 东京大学基础科学系,东京 153-8902,日本 2 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南洋量子中心,新加坡 637371,新加坡 3 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中国 4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871,中国 5 数学量子信息 RIKEN Hakubi 研究团队,RIKEN 先驱研究集群,以及 RIKEN 量子计算中心,埼玉县和光市 351-0198,日本 6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系,东京文京区 113-0033,日本 7 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新加坡科学路 2 号 3 号,新加坡 117543,新加坡 8 CNRS-UNS-NUS-NTU 国际联合研究单位,UMI No. 3654,新加坡 117543,新加坡
1 北京大学计算前沿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中国 2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871,中国 3 数学量子信息 RIKEN Hakubi 研究团队,RIKEN 先驱研究集群 (CPR) 和 RIKEN 量子计算中心 (RQC),日本埼玉县和光市 351-0198,日本 4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系,东京文京区 113-0033,日本 5 东京大学基础科学系,东京 153-8902,日本 6 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南洋量子中心,21 Nanyang Link,637371,新加坡 7 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3 Science Drive 2,117543,新加坡 8 CNRS-UNS-NUS-NTU 国际联合研究单位,UMI 3654,新加坡 117543,新加坡
1 香港理工大学量子技术研究所 (IQT),香港 2 南洋理工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中心 (QSec),新加坡 639798 3 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混合量子网络中心 (Hy-Q),丹麦哥本哈根 DK-1165 4 布里斯托大学 HH Wills 物理实验室和电气电子工程系量子工程技术实验室,布里斯托 BS8 1QU,英国 5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精密光学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092,中国 6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微电子研究所,新加坡 138634 7 先进微晶圆代工厂,新加坡 117685 8 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新加坡 117543 9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 637616
1 微电子与纳米电子中心(CMNE),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南洋理工大学,50 Nanyang Ave,Singapore 639798,新加坡;chunfei001@e.ntu.edu.sg(CFS);e190013@ntu.edu.sg(LYXL);ChongWei@ntu.edu.sg(CWT);lxhu@ntu.edu.sg(LH);TanCS@ntu.edu.sg(CST)2 CNRS-NTU-THALES 研究联盟/UMI 3288,研究技术广场,50 Nanyang Ave,Border X Block,第 6 层,新加坡 637553,新加坡;jxwang@ntu.edu.sg(JW);simon.goh@ntu.edu.sg(SCKG);Philippe.Coquet@cnrs.fr(PC); ehongli@ntu.edu.sg (HL) 3 Institut d'Electronique, de Micro Electronique et de Nanotechnologie (IEMN), CNRS UMR 8520-Université de Lille, 59650 Villeneuve d'Ascq, France 4 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50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798,新加坡 * 通讯地址:EBKTAY@ntu.edu.sg † 两位作者对本手稿的贡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