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能源供应和分配的大部分都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垂直结构。公用事业负责这种类型的转移,区分发电、输电、配电和供应步骤。该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利用每个步骤的规模经济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总成本,从而导致大型发电厂的建设位于主要燃料来源附近或大型工业客户附近。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对能源供应安全性和质量的认识的转变,以及将能源载体多样化到其他来源的迫切需要。在这种以大型为中心的能源生产背景下,整个能源分配是为了将负荷与发电量相匹配而创建的,这意味着生产的能源必须随时消耗,电网的设计目的是将能源从发电厂输送到消费者。此外,由于缺乏智能计量技术,电网运营商一直缺乏对客户负荷曲线的详细了解,因此只能根据生产情况调整消费。在此期间,一些社会影响因素,如高质量服务期望和环保意识,并不像现在那么重要。随着总体人口、经济和技术资源丰富程度的不断变化,能源网及其不同用途必须适应新的制约因素。例如,通过确定发展特定州的能源自主权的目标,减少大都市的污染,逐步用可持续能源取代化石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