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ESS 在 Marine Group Boat Works 以并联方式进行电网支持服务,最终执行了安全测试、负载平滑、峰值削减、零负载、电池充电和放电测试。在 Cameron Corners 微电网中,MBESS 执行了弹性功能,微电网的现有基础设施是 MBESS 在 SDG&E 领土周围类似情况下部署的理想试验台。对下游关键社区负载进行了负载黑启动测试。这些负载包括社区设施、诊所、电信、消防站和加油站,SDG&E 之前已将其埋入地下,以提供增强的公共安全断电 (PSPS) 弹性。该测试成功演示了负载黑启动用例。
摘要 — 我们描述了一种新型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夹持器的设计概念和第一个原型,该夹持器旨在安装在人形机器人上,以实现牢固(即锁定)和稳健的抓握。这种抓握可以理想地支持复杂的多接触运动,例如爬梯子或操纵复杂工具,同时具有节能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设计一种智能自锁欠驱动机构,该机构与执行器并联安装,当实现所需的抓握时自动触发。该设计通过差速齿轮利用夹持器和制动器之间的可调功率分配。我们的夹持器具有自适应、牢固抓握和节能功能的优势,并通过原型夹持器进行了实验。
传感器与微系统 第 44 卷 殊形状的刀片完成剪切,采摘成功率达 97 . 36 % 。进一步 设计了一种提拉断梗的机械手,舵机带动主动手指和从动 手指转动,将茶梗折弯并拉断,采摘成功率为 74 . 3 % 。华 中农业大学 [ 6 ] 设计了一种结构为曲柄滑块剪切机构的末 端执行器,通过刀片闭合将鲜叶掐断,利用真空装置将剪切 后的茶叶吸入容纳箱。四川农业大学 [ 7 ] 设计了一种可夹 提式采摘茶叶嫩梢的末端执行器,通过预设夹持力使夹持 件夹断嫩梢叶柄,对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都达到较高的采 摘率。纵观现有大宗茶采摘末端执行器的结构和特点,多 以刀片切割的方式作为采摘原理,无法保证芽叶的完整,这 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茶叶的品质,不能用于高档名优绿茶 采摘。南京林业大学 [ 8~12 ] 基于机器视觉、颜色特征、并联 机器人等技术,研发了对新梢有选择性采摘的机器人,研制 了一种气动采摘指,设置固定阈值,确定采摘指夹持嫩芽时 的闭合间隙,通过提拉动作完成采摘,成功率达到 90 % 。 由于自然生长的新梢枝条粗细不一,夹持时的夹持力波动 较大,会存在打滑或夹断现象。 针对现有采茶末端执行器导致嫩芽完整性的不足,本 文设计了一种柔性可感知的仿生采摘指作为采茶机器人的 末端执行器,模仿人工“提手采”的动作,通过固定和提拉 动作实现嫩芽采摘,并增加夹持力测量电路,在夹持过程中 检测夹持力,提高采摘成功率。
1-1 典型的电力发电、输电和配电系统..................................................................................... 1-1 1-2 典型的配电变电站布置............................................................................................... 1-5 1-3 典型的母线布置.................................................................................................... 1-7 1-4 四个一次馈线布置....................................................................................................... 1-8 1-5 传统的简单径向配电系统.................................................................................... 1-11 1-6 扩展径向配电系统.................................................................................................... 1-11 1-7 一次选择性配电系统.................................................................................................... 1-12 1-8 环路一次径向配电系统.................................................................................................... 1-12 1-9 二次选择性径向配电系统.................................................................................................... 1-14 1-10 二次网络配电系统.................................................................................................... 1-14 1-11 二次分组配电系统..................................................................................................... 1-16 1-12 发动机发电机(并联运行)..................................................................................... 1-20 1-13 峰值负荷控制系统................................................................................................
本文研究了几种现有的用于储能系统的电压均衡器技术,重点研究了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为了满足需求,储能单元通常串联/并联耦合。然而,单元之间电压分布的差异会产生电压不平衡问题,从而影响储能系统的老化,并通过均衡器解决。根据平衡和组件的有效性等几个注意事项,对电压平衡电路拓扑的特征进行了多项评估。电压平衡本质上分为两类:无源均衡器和有源均衡器。因此,本文研究并回顾了两种均衡器类型的几种拓扑,并使用样本结果来验证拓扑性能。
注意:1。用13 cfm强制空气冷却的225 W的最大输出功率,在100至264 VAC时自然冷却120 W。2。主输出和风扇供应的组合输出功率不得超过最大功率评级。3。涟漪在峰值的线路电压和载荷范围内与0.1 µF电容器并联,峰值为20 MHz带宽和10 µF触角电容器。4。输出纹波可能是-40°C时输出电压的10%以上。5。停产模型 - 标题类型。6。所有规格均以TA = 25°C,标称输入电压和额定输出负载进行测量,除非另有说明。
摘要 - 通过基于DNA的数据存储的最新进展激发,我们研究了一个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并联许多序列传达信息。在此系统中,接收器无法控制对这些序列的访问,并且只能从这些序列中绘制,不知道已绘制了哪些序列。此外,绘制序列易于错误。在本文中,分析了该输入输出关系的合适通道模型,并针对广泛的参数和一般的图形分布计算其信息容量。这概括了无噪声情况和特定图形分布的先前结果。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对可实现信息速率的理论限制以及提出对解码器实际实现有用的解码技术来指导未来的数据存储实验。
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消费者住宅区的混合交流/直流微电网,该微电网采用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需求。目前,发电和消费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一个趋势是将微电网整合到配电网中,其特点是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高渗透率以及并联运行。可以采用传统的下垂控制,以便在混合交流/直流微电网的并联逆变器之间获得准确的稳态平均有功功率分配。假设具有相同下垂增益的相同逆变器会有相似的瞬态平均功率响应,并且单元之间不会有循环电流流动。然而,瞬时功率可能会受到不同线路阻抗的很大影响,从而导致逆变器之间流动的循环功率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负载变化等意外干扰期间。如果逆变器吸收了这种功率,可能会导致直流链路电压突然升高并跳闸,进而导致整个混合微电网的性能下降。当混合发电机充当单向电源时,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微电网的新型分布式协调控制,该控制可应用于包括可变负载和混合能源的并网和孤岛模式。此外,为了选择最有效的控制器方案,设计了参与因子分析来约束直流母线电压并降低循环功率。此外,对于光伏电站和风力涡轮机,当环境条件存在差异时,最大功率点跟踪 (MPPT) 技术已被用于从混合电力系统中提取最大功率。最后,通过仿真结果证实了引入的混合微电网策略在不同模式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Geislinger 扭转弹性联轴器采用了与碳纤维太阳轴类似的尝试。全钢动力传动系部件可集成到变速箱中,并为中速传动系同轴行星变速箱的第二级或第三级太阳轴引入扭转弹性。在高速变速箱中,联轴器可完全集成到并联级的第二个齿轮中。在这两种解决方案中,Geislinger 联轴器提供的系统扭转弹性降低可将共振频率移至较低水平,并可完全隔离系统与振动(参见振幅比较)。它集成到大型内燃机的凸轮轴驱动齿轮中,已经是一种经过验证、证明且广泛使用的解决方案,可降低船舶推进系统中的结构噪声。
摘要:本研究在模拟以及使用分数阶电路的实际电气元件进行实验的背景下探讨了不同分数阶的课题。在研究适当参数的电阻电容 (RC) 梯形电路的两种解决方案时,考虑了电路的不同分数阶。基于连分数展开 (CFE) 近似法设计了两个分数阶 (非整数) 元件。对 CFE 方法本身进行了修改,以允许自由选择中心脉冲。还提出了在制作单个梯形电路时,如果没有具有程序指定参数的元件,则应通过串联或并联市售元件来获得它们。最后,使用状态空间方法对这种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