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机通信中,人们与具有不同本体性质的通信伙伴进行交互。本研究探讨了人们如何概念化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本体论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机通信的影响。根据对 73 名美国成年人就非实体人工智能 (AI) 技术(基于语音的 AI 助手、自动写作软件)进行的定性访谈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根据存在的起源、自主程度、工具/工具使用者身份、智力水平、情感能力和固有缺陷来区分人类和计算机。此外,随着技术模仿更多类似人类的品质(例如情感),这些本体论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本研究还展示了人们对人机鸿沟的概念化如何影响他们与通信技术的互动。
边界(重新)构建作为工作场所中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内部行动 W. David Holford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 本文提出了边界(重新)构建的概念。初始框架描述了主体通过制定现象塑造客体,正如客体塑造主体的解释和经验一样。以下案例研究介绍重点介绍了仍然存在于初始框架中的残余二元性。涉及混合类别和社会物质纠缠的本体论认识论见解使我们能够随后将边界(重新)构建重新定义为人与物之间的内部行动(而不是相互作用)。有效的知识共享涉及富有成效的内部行动,而这反过来又需要内部行动成员之间的关系参与。这种参与需要管理层的参与,以确保工作场所内的心理安全网。简介 边界对象长期以来一直与实践社区相关联。原则上,这些对象是帮助在交互成员之间传递不同观点(即知识共享)的媒介。“边界”一词意味着此类对象位于两个或多个交互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汇处。过去的研究经常探究边界对象的相对有效性,因此经常提出“关键”对象特征。对于管理者-实践者来说,这意味着关注有形的技术/物理属性。另一方面,本文主张将重点转向更多无形的人为/主观因素。随着这种重视程度的提高,管理层和成员在各自的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责任也随之增加。为此,我们对边界对象的基本假设(即本体论或存在理论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们(即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问题)将受到质疑。在下文中,我们首先回顾了边界对象文献中过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以及这些立场有时如何误导我们识别“有效边界对象”条件的重复处方,而这些处方未能充分强调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动态。接下来是替代性的认知、认识论和本体论线索,这些线索使我们能够将分析水平转向首先问自己哪些关键的有利条件允许获得有效的知识
1940 年 9 月 20 日,数学家兼物理学家诺伯特·维纳 (Norbert Wiener) 写信给美国战争研究的领头人万尼瓦尔·布什 (Vannevar Bush),信中写道:“我……希望您能找到一些我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派上用场的活动。”当时,英国正遭受着无情的空袭,纳粹入侵似乎迫在眉睫。维纳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全力支持技术防御。他建议改进布什的计算设备,即所谓的微分分析仪,以便更快地设计从飞机机翼到弹道炮弹等战争物资。更具体地说,他重申了之前的一项提议,即盟军将装有液化乙烯、丙烷或乙炔气体的空爆容器发射到空中,将大片天空笼罩在爆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