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 (IMD) 是一种严重的人际传播疾病,由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引起,最常见的是其 A、B、C、W 和 Y 血清群。传染源可以是无症状携带者或病人。最严重的临床形式是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症。这些 IMD 病程极急性,尽管早期治疗,仍可能在出现症状后 24-48 小时内导致死亡。由于最初的症状不具特异性,可能会延迟诊断。据报道,10%-20% 的患者死亡。在捷克共和国,自 1993 年以来,平均病死率一直为 10%,并且在报告的这些年里一直没有下降。大约 20% 的幸存者会留下终生后遗症,如截肢、耳聋或智力迟钝。
抗生素耐药危机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威胁[1–4]。卡巴培南类抗生素是一类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然而,耐卡巴培南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仍在不断出现,该菌是一种含脂多糖(LPS)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难以清除[5,6]。CRAB是院内感染的头号病原菌,可引起严重肺炎、血流感染等,侵袭性CRAB感染患者病死率可高达40%~60%,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重点病原菌。由于缺乏可行的抗生素策略,部分患者采用噬菌体联合疗法,但疗效有限[7]。因此,迫切需要发现和开发针对CRAB的新抗生素。
2017年,韩国的肺炎球菌感染率达到历史最高,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原因。1,2尽管在过去50年中使用了抗生素和重症监护,但肺炎球菌菌血症的病死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仍然高达15–20%,在老年人中高达30–40%。3-5此外,各种肺炎球菌的耐药率一直在稳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疫苗接种已成为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式。6肺炎球菌疫苗主要有两种类型: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其中多糖与蛋白质结合。 7 韩国国家免疫计划 (NIP) 于 2013 年为 65 岁及以上人群推出了 23 价 PPSV,2014 年为 5 岁以下儿童推出了 8 价 PCV。9 NIP 的推广似乎使儿童和青少年都受益
癌症患者有多种导致心肌炎的病因。经典或常规化疗、放射疗法以及最近的免疫疗法均被描述为心肌炎的可能病因。此外,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更容易受到可导致心肌炎的细菌和病毒感染。本综述将讨论癌症患者心肌炎的多种可能病因。我们将特别强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 诱发的心肌炎。ICI 心肌炎通常影响 50 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这些患者正在接受肺癌、黑色素瘤或肾细胞癌治疗,并患有多种合并症。临床表现早期出现,表现为肌钙蛋白升高和心电图改变。病死率很高。治疗包括停止致病的 ICI 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我们还将讨论由环磷酰胺、蒽环类药物、5-氟尿嘧啶、顺铂、卡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放射疗法引起的心肌炎。
疫苗公平性 COVID-19 大流行凸显了现有的医疗保健机会方面的严重不平等,全球疫苗获得机会的差异突显了这一点。虽然一些国家仍然急需第一剂和第二剂疫苗,但其他国家已经分发了第三剂疫苗以增强免疫反应。2 在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每 100 人提供了 200 多剂疫苗(截至 2022 年 5 月 1 日)。在世界其他地区,这一数字为 105,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仅为 15.72(图 1)。引入疫苗接种后,报告的 COVID-19 病死率在接种疫苗最多的 20 个国家下降了 35%,在世界其他国家下降了 8%,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没有变化。3 据估计,通过为最脆弱的人群提供早期保护,疫苗共享将大大降低全球死亡率。 4 图 1:按国家类别划分的每百人疫苗接种总量 5
(2) 白喉的潜伏期为 2 至 5 天(范围为 1 至 10 天)。受影响的解剖部位包括上呼吸道(鼻、咽、扁桃体、喉和气管)的黏膜、皮肤,或罕见情况下的其他部位(眼、耳、外阴)的黏膜。鼻白喉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伴有带血的分泌物。呼吸道白喉发病缓慢,特点是轻微发烧(罕见情况下 >101°F [38.3°C])、喉咙痛、吞咽困难、不适、食欲不振,如果喉部受累,则声音嘶哑。呼吸道白喉的标志是发病后 2-3 天内在扁桃体、咽喉、喉部或鼻孔的粘膜上出现一层假膜,该假膜可延伸至气管。假膜坚硬、肥厚、呈灰色且粘连;试图移除或移开它时会出血。如果假膜延伸至喉部或气管,或假膜的一部分脱落,则会导致致命的气道阻塞。白喉的总体病死率为 5%-10%,5 岁以下和 40 岁以上的人死亡率更高(高达 20%)。
背景 在过去十年中,脑出血 (ICH) 占全球所有中风的 9% 至 27%,早期病死率高,功能结果差。鉴于最近对 ICH 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欧洲卒中组织 (ESO) 更新了其基于证据的 ICH 管理指南。方法来自 11 个欧洲国家的 24 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写作委员会确定了 20 个与 ICH 管理相关的问题,并根据 RCT 中的证据使用建议评估、制定和评估 (GRADE) 等级方法制定了建议。结果我们发现中等到高质量证据支持强烈建议在急性卒中病房管理急性 ICH 患者、避免对与抗血栓药物使用无关的急性 ICH 进行止血治疗、避免使用分级压力袜、对不动患者使用间歇性气压压迫以及使用降血压进行二级预防。我们发现中等质量的证据支持以下弱建议:在 ICH 发作后六小时内将收缩压降低至 <140 mmHg,对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 9-12 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并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结论这些指南基于 RCT 中治疗效果的证据,为 ICH 管理提供指导。ICH 后的结果仍然很差,优先考虑进一步进行干预 RCT 以改善结果。
AFRO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 ATT 宣传工作组 AST 抗菌素敏感性测试 AVMA 非洲疫苗生产加速器 BMGF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CATI 病例区针对性干预措施 CDC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FR 病死率 CSP 国家支持平台 DRC 刚果民主共和国 EPI 扩大免疫规划 Gavi 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 GTFCC 全球霍乱控制工作组 ICG 国际疫苗供应协调小组 IFRC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IRP 独立审查小组 MCEP 多部门霍乱消除计划 MoH 卫生部 MSF 无国界医生组织 MYPOA 多年期行动计划 NCP 国家霍乱计划 NIH 国立卫生研究院 OCV 口服霍乱疫苗 ORP 口服补液点 ORS 口服补液盐 PAMIs 优先级多部门干预领域 PCR 聚合酶链反应 pOCV 预防性口服霍乱疫苗 RCCE 风险沟通和社区参与 RDT 快速诊断检测 SAM 严重急性营养不良 SOP 标准操作程序 ToR 职权范围 TPP 目标产品概况 TWG 技术工作组 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SAID 美国国际开发署 WaSH 水、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 WHA 世界卫生大会 WQM 水质监测
摘要背景: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意外爆发。由于该疾病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风险大,疫情防控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人工智能(AI)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潜在有力工具之一。本研究系统评估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对感染防控的有效性。方法:为了更好地评估人工智能在疫情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我们重点研究了2019年12月初至2020年4月底中国304个城市的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使用了三组因变量来捕捉人工智能效应的各个维度:(1)累计确诊病例达到峰值的时间,(2)病死率和是否有重症病例,(3)地方复工复产政策数量和出台时间。主要解释变量是以人工智能专利数量衡量的地方人工智能发展情况。为了拟合不同因变量的特征,我们采用了多种估计方法,包括 OLS、Tobit、Probit 和 Poisson 估计。我们纳入了大量的控制变量并添加了交互项来测试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机制。结果:我们的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1)筛查和检测疾病以及(2)监测和评估疫情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有助于在跨城市流动性高的城市筛查和检测 COVID-19。此外,人工智能在复工风险高的城市恢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支持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效性的证据有限。结论: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人工智能、COVID-19、预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