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zone 高剂量四价南半球疫苗用于肌肉注射,是一种灭活流感疫苗,由在鸡胚中繁殖的流感病毒制成。收集含病毒的尿囊液并用甲醛灭活。使用连续流离心机在线性蔗糖密度梯度溶液中浓缩和纯化流感病毒。然后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 (Triton ® X-100) 对病毒进行化学破坏,产生“裂解病毒”。含有血凝素 (HA) 抗原的裂解病毒进一步纯化,然后悬浮在磷酸钠缓冲等渗氯化钠溶液中。Fluzone 高剂量四价南半球疫苗工艺在超滤步骤后使用额外的浓缩因子,以获得更高的血凝素 (HA) 抗原浓度。
摘要 目前的流感疫苗不能引发针对多种流感病毒株的广泛保护性免疫反应。因此,需要新的策略将体液免疫反应集中在流感抗原的保守区域,以便被广泛中和抗体识别。有人提出,具有识别保守表位的受体的 B 细胞将通过呈现多种形式的可变抗原的镶嵌颗粒的亲和力效应优先刺激。我们改造了基于 SpyCatcher 的平台、AP205 病毒样颗粒 (VLP) 和 mi3 纳米颗粒 (NP),以共价共展示来自不同流感病毒株的 SpyTagged 血凝素 (HA) 三聚体。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多达 8 种不同的 HA 三聚体与 VLP 和 NP 的成功同型和异型结合,并证明结合颗粒在数周的储存期内保持稳定。我们通过低温电子断层扫描对 HA-VLP 和 HA-NP 进行了表征,以得出结合 HA 的平均数量及其间隔距离,并比较了野生型小鼠中镶嵌型和同型颗粒的免疫接种情况。两种类型的 HA 颗粒均引发强烈的抗体反应,但镶嵌型颗粒并未持续引发更广泛的免疫反应。我们得出结论,共价连接当前流行的流感毒株的 HA 是目前年度流感疫苗策略的可行替代方案,但在没有进一步改进的情况下,不太可能成为制造通用流感疫苗的方法。关键词:流感病毒、血凝素纳米颗粒、血凝素 VLP、SpyCatcher、纳米颗粒疫苗、免疫接种、低温电子断层扫描
流感病毒糖蛋白血凝素 (HA) 参与病毒颗粒附着到宿主细胞膜受体和膜融合的关键步骤。由于其在甲型流感感染的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A 成为寻找新型类药物候选物的有希望的靶标。鉴于其在甲型流感感染早期的关键作用,过去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大力开展针对 HA 的药物研发工作。药物研发研究主要依赖于阻止球状头部 (GH) 结构域中的受体结合位点识别唾液酸单元,或阻止病毒和细胞膜融合所需的构象重排。本文旨在总结以 HA 为靶点的小分子融合抑制剂的开发进展。为此,我们将主要关注与融合抑制剂结合的 HA 的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此外,本研究还旨在强调利用结构信息与分子建模技术来辨别融合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协助设计和解释新型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的努力。最后一部分将致力于阐明从已知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转化为基于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 (PROTAC) 的靶向蛋白质降解开始的新型和有前景的抗病毒策略。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开发经典和新型的基于结构的抗病毒策略,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作用机制并尽量减少耐药性的影响。
a. 微生物学。根据抗原差异,流感病毒分为三属: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可导致最严重的人类疾病。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两种主要表面结构进一步划分,即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血凝素是宿主保护性抗体反应所针对的主要抗原(结构),负责在感染早期将流感病毒附着到细胞表面。神经氨酸酶在病毒表面较少,有助于成熟病毒从受感染细胞中释放。据信,抗 NA 抗体可限制病毒传播并降低流感感染的严重程度。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 HA 和 NA 蛋白能够逐渐发生突变,这使接种疫苗对抗该疾病变得复杂。这种持续的“抗原漂移”过程不断产生新的流感病毒株,从而确保易感宿主数量稳定,导致季节性流感。需要每年进行审查,以跟上不断变化的流感病毒,并确保季节性流感疫苗配方包括最近流行的流感病毒株。
结果:我们生产了一种不含佐剂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疫苗,可对抗多种甲型流感病毒。这种纳米颗粒疫苗在幽门螺杆菌铁蛋白表面显示多抗原靶点,该铁蛋白由 H3N2 病毒血凝素的胞外域和三个串联高度保守的甲型流感病毒 M1 表位组成,这些表位与通用辅助 T 细胞表位 PADRE 融合,称为 HMP-NP。HMP-NP 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中以可溶形式表达,并自组装成均质纳米颗粒。动物免疫研究表明,HMP-NP 纳米疫苗引起的血凝抑制 (HAI) 滴度比灭活甲型流感疫苗高 4 倍。 HMP-NPs 对 H3N2 病毒和 H1N1 和 H9N2 病毒异源株诱导的中和滴度分别比灭活流感疫苗高约 8、12.4 和 16 倍。同时,我们还观察到 HMP-NPs 诱导的 IFN-γ 和 IL-4 分泌细胞数量比灭活流感疫苗高约 2.5 倍。重要的是,使用 HMP-NPs 进行鼻内免疫(不使用任何佐剂)可诱导有效的粘膜 IgA 反应并赋予对 H3N2 病毒的完全保护,以及对 H1N1 和 H9N2 病毒的部分保护,并显着降低肺病毒载量。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药物在治疗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吸收率和药代动力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更有效、更具选择性的给药途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肺部给药已成为医疗保健研究领域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因为肺部由于其高渗透性和大的吸收表面积以及良好的血液供应,能够吸收药物进行局部沉积或全身给药。然而,肺部药物输送相对复杂,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减轻机械、化学和免疫屏障的影响。在此,工程红细胞,即红细胞-磁-血凝素 (HA)-病毒体 (EMHV),被用作一种有效向肺部输送药物的新策略。 EMHV 生物基载体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静脉注射后实现有效靶向。此外,EMHV 膜上存在血凝素融合蛋白,使 DDS 能够锚定并与目标组织融合,并局部释放治疗化合物。我们对 EMHV 的生物力学和生物物理特性(例如膜的坚固性和可变形性以及高磁化率)及其体内生物分布的研究结果突出表明,这种生物启发式 DDS 是一种有前途的药物控制和肺部靶向输送平台,并且是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吸入疗法的宝贵替代方案。
摘要:舌下疫苗具有诱导粘膜免疫以预防呼吸道病毒(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和流感)的益处,同时还可以实现无针自我给药。在之前的研究中,通过将重组 CoV-2 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抗原与双链 RNA Poly(I:C) 佐剂相结合,创建了一种舌下 SARS-CoV-2 疫苗。这种疫苗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食蟹猴身上进行了测试。本研究检查了含有血凝素 (HA) 抗原和 Poly(I:C) 佐剂的舌下流感疫苗引起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并评估了该疫苗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的安全性。含聚肌氨酸:胞苷酸佐剂的舌下疫苗可诱导粘膜和全身免疫。具体而言,舌下疫苗在唾液和鼻冲洗液中产生 HA 特异性分泌型 IgA 抗体,在血液中检测到 HA 特异性 IgA 和 IgG。根据血液检测结果和血浆 C 反应蛋白水平判断,这种疫苗似乎是安全的。值得注意的是,舌下疫苗接种既不会增加血液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FN-alpha、IFN-gamma 和 IL-17)的产生,也不会上调白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12A、IL12B、IFNA1、IFNB1、CD69 和颗粒酶 B)的基因表达。此外,DNA微阵列分析显示,舌下疫苗接种引起食蟹猴免疫相关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增强和抑制。因此,含Poly(I:C)佐剂的舌下疫苗是安全的,并且创造了增强和抑制免疫相关反应的平衡状态。
(未通过同行评审认证)是作者/资助者。保留所有权利。未经许可就不允许重复使用。此预印本版的版权持有人于2023年11月17日发布。 https://doi.org/10.1101/2023.11.15.566914 doi:Biorxiv Preprint
我们的结果表明,已经存在的CD4 T细胞加速了抗体反应,并提高了B细胞适应新病毒变体的能力。同时,现有的抗体可以阻止血凝素的某些部位,从而重塑免疫系统的靶向方式,即免疫瘤模式。每种疫苗颗粒孔的含量有多少也影响了抗体可以重塑B细胞反应的程度。记忆-B细胞也更喜欢快速产生抗体。这意味着在注射位点局部产生的抗体对B细胞反应的影响比已经在血液中循环的抗体更大。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