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在 II 期 ALTER-1202 (NCT03059797) 试验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安罗替尼显著改善了至少接受过 2 个化疗周期的晚期小细胞肺癌 (SCLC)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FS) 和总生存期 (OS)。为了确定预测安罗替尼治疗疗效和预后的潜在因素,我们分析了基线血液学指标和安罗替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AE)。方法:数据收集自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4 月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安罗替尼 II 期试验。符合条件的患者按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安罗替尼或安慰剂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或撤回同意。患者每3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或类似物胶囊(安慰剂),每日一次,共14 d。记录基线血液学指标和前2个治疗周期发生的AE。采用Kaplan-Meier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评估生存差异。结果:共82例患者(81例资料完整)随机分配接受安罗替尼治疗,38例接受安慰剂治疗作为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升高比值> 7.75、乳酸脱氢酶> 254.65 U/L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础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 26.75 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8.64 ng/mL、纤维蛋白原> 4.645 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期间,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和低磷血症是PFS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和高胆固醇血症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晚期SCLC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及治疗期间影响PFS和OS的潜在因素,为筛选优势人群及安罗替尼治疗的动态疗效监测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预测因素;PFS;OS
液体人类血清UK NEQAS NEQAS每月临床化学化学钠氯化钠尿素葡萄糖磷酸氨基酸氨基酸肌酸肌酐胆红素总蛋白蛋白白蛋白白蛋白锂渗透压天冬氨酸透明质酸氨基氨基氨基氨基氨基糖(AST)丙氨酸酶(AST)丙氨酸透明酶(Alt)乳酸酶酶(ld)肌酸酶(LD)Alkasase(ld)Alkasase(ld)Alkase(CKAT)CKAT(CK)淀粉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调整的碳酸氢钙铜D-3-羟基丁酸酸酸钙丁酸酯不饱和铁结合能力(UIBC)总铁结合能力(TIBC)脂肪酶脂肪酶乳酸乳酸乳酸阴离子间隙渗透间隙渗透素间隙球蛋白转移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纤维(Fibrin)(Fibrin fibrin fibrin fibrin fibrin fibrin fibrin fibrin fibrib-4 iniver liver)liver(liver)livir>
γ-谷氨酰转肽酶 (GGT,EC 2.3.2.2) 催化谷胱甘肽及其 S-结合物的水解和转肽作用,通过谷胱甘肽代谢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药物靶点。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膦酸酯的不可逆抑制剂 2-氨基-4-{[3-(羧甲基)苯氧基](甲酰基)磷酰基}丁酸 (GGsTop) 及其类似物作为人 GGT 的机制抑制剂的评估结果。GGsTop 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但其对人 GGT 酶的失活速度显著快于其他膦酸酯,并且重要的是,它不抑制谷氨酰胺酰胺转移酶。构效关系、与大肠杆菌GGT的X射线晶体学分析、序列比对和人GGT的定点诱变表明,GGsTop的末端羧酸盐与人GGT活性位点残基Lys562之间存在关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强效抑制。GGsTop在浓度高达1mM时对人成纤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无细胞毒性。GGsTop是一种无毒、选择性强效不可逆的GGT抑制剂,可用于各种体内和体外生化研究。
图 2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第 1、3、7 天及出院当天的肝功能。脑死亡后捐献 (DBD) 组与 DBD 加体外膜肺氧合 (ECMO) 组 (p < 0.001) 以及心脏死亡后捐献 (DCD) 加 ECMO 组 (p < 0.001) 的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水平显示有显著差异。DBD 加 ECMO 与 DBD (p = 0.006) 以及 DCD 加 ECMO 与 DBD (p < 0.001) 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U/L) 水平显示有显著差异。总胆红素 (TB, mg/dL) 水平在 DBD with ECMO 与 DBD 之间 ( p = 0.027) 以及 DCD with ECMO 与 DBD 之间 ( p = 0.001) 出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 DCD with ECMO 与 DBD 之间 ( p = 0.027) 的时间 ×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U/L) 水平在 DBD with ECMO 与 DBD 之间 ( p < 0.001) 以及 DCD with ECMO 与 DBD 之间 ( p < 0.001) 出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连接的色素性视网膜炎(XLR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表现为夜视受损和外围视力丧失,发展为法律失明。XLRP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色素性鸟氨酸三磷酸酶调节剂(RPGR)基因中的致病变异。不幸的是,目前尚无RPGR -XLRP的治疗方法。frontera开发了FT-002,这是一种基于AAV2/5的向量,在GRK1启动子的控制下携带密码子优化的HRPGR ORF15基因,以挽救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和结构丧失,并通过下视网膜给药改善视觉功能。向量设计如图1。在这里,我们评估了CHO-K1细胞中FT-002和聚谷氨酰化的HRPGR-ORF15蛋白的体外转导效率,在5.80×10 7,1.83×10 80和5.80×10 8和5.80×10 8 VG/EYSE中,下输送FT-002下输送FT-002的效率和生物分布的效率和生物分布。在一项符合GLP的13周研究中,FT-002在Cynomolgus猴子中。临床前结果表明,FT-002是一种有望治疗与RPGR相关的XLRP患者的有前途的AAV基因疗法,目前正在中国进入PH I/II临床研究。
嘌呤能系统包括P1和P2受体,这些受体被ATP及其代谢产物激活。它们在成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在脑功能上至关重要,包括神经调节和神经元信号传导。作为P1和P2受体在整个胚胎发生和发育中都表达,纯净信号传导在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嘌呤能受体的表达模式和活性及其在神经系统的胚胎和产后发育期间的信号传导方式的表达模式和活性。特别是,我们回顾了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参与,在大脑发育的所有关键步骤中,即在神经干细胞增殖,神经元分化和迁移以及星形胶质生成和少突胶质发生中。然后,我们回顾了显示ATP和腺苷信号通路在形成周围神经肌肉连接以及中央GABA能和谷氨酸盐突触中的关键作用的数据。最后,我们研究了开发过程中嘌呤能系统放松管制的后果,并讨论了在成人阶段靶向其在ATP和ATP和腺苷途径重新激活的疾病中的治疗潜力。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常见病。本研究评估了达格列净对T2DM和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分析了生化数据和代谢参数的变化。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接受达格列净治疗的T2DM和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分析共纳入35例患者,平均年龄45.8±2.2岁,其中男性患者占60.0%。达格列净治疗20周后,患者糖尿病参数改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抵抗改善。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从 16.1±2.2% 下降至 11.2±1.3%(P<0.0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 γ -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也有所改善。治疗后内脏脂肪面积和皮下脂肪面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面积减少更为明显。通过 Pearson 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确定与肝脏脂肪含量相关的因素。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治疗后肝脏脂肪含量的下降与体重变化(r=0.642,P=0.033)、稳态指数
— Ensacove 组的中位 PFS 为 25.8 个月,Xalkori 组的为 12.7 个月(风险比 0.56,95% CI:0.40,0.79;p = 0.0007)。— 在进行主要 PFS 分析时,总体生存率结果尚不成熟。在对总体生存率进行最终分析时,Ensacove 和 Xalkori 之间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p = 0.4570)。Ensacove 组的中位 OS 为 63.2 个月,Xalkori 组的中位 OS 为 55.7 个月(风险比 0.88,95% CI:0.63,1.23)。• Ensacove 的警告和注意事项包括间质性肺病 (ILD)/肺炎;肝毒性;皮肤不良反应;心动过缓;高血糖;视力障碍;肌酸磷酸激酶升高;高尿酸血症;胚胎-胎儿毒性;和 FD&C 黄色 5 号(酒石黄)。•使用 Ensacove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20%)是皮疹、肌肉骨骼疼痛、便秘、瘙痒、咳嗽、恶心、水肿、呕吐、疲劳和发热。•使用 Ensacove 最常见的 3-4 级实验室异常(≥ 2%)是尿酸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磷酸盐减少、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镁升高、淀粉酶升高、钠降低、葡萄糖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钾降低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Ensacove 的推荐剂量为每天口服一次 25 毫克,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目的:相当一部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仍有一些症状。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出院患者是否有帮助仍是未知数。本研究旨在回顾性中医药治疗对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2月21日至5月3日收治的372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其中291例至少接受过一次临床检查,191例恢复期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接受或未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中医组白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降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降低,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升高。中医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增加。中医治疗的机制可能是整体调节,包括平衡免疫反应、改善造血和凝血系统、增强肝功能和心脏功能、增加营养摄入和脂质代谢。结论:本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出院 COVID-19 患者有益。但需要进行长期医学观察和进一步的随机试验研究来证实这一结果。此外,中医治疗的潜在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患者的呼吸困难在接下来的 2 天内显著恶化,伴有高烧,体温为 39.6°C 至 40.5°C (103.3°F 至 104.9°F)。听诊的初始发现恶化,包括弥漫性双侧湿啰音。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 (Pao 2 59 mm Hg,Pco 2 27 mm Hg),而她通过鼻导管每分钟呼吸 3 L 氧气。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双侧肺上叶有浸润和毛玻璃影(图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学检测证实存在麻疹病毒免疫球蛋白 M 抗体阳性。患者接受面罩吸氧 40%、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和口服利巴韦林治疗。由于克氏斑(柯氏斑)导致患者无法摄入足够的液体和食物,因此患者接受了支持治疗,包括每日静脉输注 5% D/W。患者 1 周后出院,情况良好,出院后 1 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现任何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