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士兵》是一本精彩的书:文笔优美,构思精巧,将高深的理论与历史细节以一种罕见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融为一体。本论坛的所有参与者都同意,这是一部学术性极强的作品,在军事史、历史社会学和后殖民理论的间隙中占据着创新空间。奇怪的是,对于一本涉及国际关系 (IR) 学术研究相对较少的书来说,它也代表了国际关系所能提供的最佳成果,展示了以种族、阶级和性别流动为代表的跨界互动如何融入一个世界性的大杂烩:印度军队。而巴卡维认为,这支军队只是普遍动态的一个实例。军队是典型的世界性机构,通过系统地整合多种身份、文化、宇宙观和历史而具有凝聚力。作为有组织暴力的主要场所,军队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 《帝国士兵》所要回答的问题看似简单:“士兵是如何炼成的?他们为何而战?”(第 1 页)。对巴卡维来说,答案既不在于民族传统,也不在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更不在于西方例外论的主张。相反,巴卡维警告不要将军队置于全球民族国家本体论中。答案也不在于“兄弟连”等比喻中流行的“主要群体”主张。相反,巴卡维对士兵为何“从事血腥工作”的解释在于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的团结的结构性来源:纪律和仪式的使用,特别是操练,以及也许最重要的是战斗本身。暴力的组织方式是军事世界主义的一个来源。战斗是第二个来源。团结是人类有组织暴力倾向的产物,而不是起源。巴卡维将这种对军队世界性特征的描述与对战争生成能力的关注结合起来。对巴卡维来说,战争并不是一个例外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