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固态电池是有前途的高能量密度存储设备。为了在不进行昂贵的反复试验的情况下优化其性能,提出了微观结构解析连续模型来了解电极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我们讨论了固态电池微观结构解析建模的最新进展。虽然并非所有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准确表示,但这些模型普遍认为固体电解质的低离子电导率是一个限制因素。最后,我们强调需要微观结构解析的降解机制模型、制造效应和人工智能方法,以加快全固态电池电极界面的优化。
摘要:全固态电池(ASSB)的实际应用需要在低压下可靠运行,这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研究了由不同粒径固态电解质(SSE)组成的正极复合微结构的作用。由 LiNi 0.8 Co 0.1 Mn 0.1 O 2(NCM811)和细颗粒 Li 6 PS 5 Cl(LPSC)制成的复合材料在 NCM811 颗粒表面显示出更均匀的 SSE 分布,确保了紧密接触。此外,该复合材料的曲折度降低,从而增强了锂离子传导。这些微观结构优势可显着降低电荷转移电阻,有助于抑制低压条件下循环过程中的机械变形和电化学降解。因此,细 LPSC 正极复合材料在 2 MPa 的中等电堆压力下表现出增强的循环稳定性,优于粗 LPSC。我们的发现证实了微结构设计在实现低压条件下高性能 ASSB 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³ ISO/IEC 27040:2024(第二版),信息安全 – 安全技术 – 存储安全 ⁴ IEEE 2883-2022,IEEE 存储清理标准 ⁵ 密钥大小、模数或曲线。⁶ 如 NIST 特别出版物 800-193《平台固件弹性指南》所述。⁷ 根据 NIST SP 800-193,信任根 (RoT) 是提供一项或多项安全特定功能(例如测量、存储、报告、恢复、验证和更新)的基础元素。RoT 通常只是信任链 (CoT) 中的第一个元素,可以作为此类链中的锚点,以提供更复杂的功能。
全固态电池是提高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有前途的技术,它具有固体锂离子导电电解质(SE)。全固态电池可以实现锂金属负极,显著提高可实现的体积和重量能量密度。[10] 然而,全固态电池仍然面临一些限制。其中包括稳定性问题、众多固-固界面处的高电荷转移阻力、SE 的离子电导率不足以及正极设计未优化。[11,12]
*1 环境耐久性: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请参阅 Maxell 全固态电池网页详情。https://biz.maxell.com/en/rechargeable_batteries/allsolidstate.html *2 绝对编码器:绝对编码器是一种传感器设备,常用于汽车生产线、机床等工业机器人。其目的是检测机械臂旋转位移和类似测量的绝对值。 *3 可通过回流焊进行表面贴装:在最高温度 245°C 下回流不会降低容量和负载特性等基本特性。
成本 $/kWh 石墨 12.50 10.23 Li-Si 合金 2.10 0.19 Na-Sn 合金 16.10 11.50 电解质 12.50 10.13 SSE-Sep *50.00 12.06 SSE-Sep 0.28 0.09 隔膜 160.00 24.00 SSE-Cat *50.00 14.71 SSE-Cat 1.73 0.49 铝 7.41 2.09 铝 7.41 0.98 铝 7.41 2.38 铜 13.45 12.55 铜 13.45 5.90 铜 不需要 阴极 20.00 30.03 阴极 17.00 25.01 阴极 1.51 4.89 制造占总成本的 35% 制造占总成本的 25% 制造占总成本的 50% 总计 $135/kWh 总计 <$80/kWh 总计 <$40/kWh(目标)
无阳极电池因其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而具有最佳的电池结构。然而,不稳定的阳极形态变化和阳极-液体电解质界面反应限制了它们的应用。电化学稳定的固体电解质可以通过沉积致密的钠金属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一种新型的铝集流体可以与固体电解质实现紧密的固-固接触,从而允许在高面积容量和电流密度下实现高度可逆的钠电镀和剥离,这是以前用传统铝箔无法实现的。无钠阳极全固态电池全电池已演示了数百次稳定循环。这种电池结构为其他电池化学反应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方向,以实现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的电池。
使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SE) 的全固态电池 (ASSB) 是下一代能源装置的有吸引力的候选者,其寿命比使用有机溶剂的液态锂离子电池 (LIB) 更长。众所周知,即使在干燥室等环境中,硫化物 SE 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也会导致离子电导率降低并产生有毒的硫化氢。然而,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对 ASSB 电池性能的影响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本文描述了水分对硫化物 SE 未暴露或暴露在露点为 -20°C 的干燥室模拟空气中的 ASSB 正极耐久性的影响的研究。在电池耐久性评估之后,对正极进行了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ToF-SIMS) 测量,并利用暴露的 SE 观察了电池中的特征降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