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Beamlines 的 P3 装置被设想为一个实验平台,用于多个高重复率激光束,时间范围从飞秒到皮秒再到纳秒。即将推出的 L4n 激光光束线将以 1 次/分钟的最大重复率提供高达 1.9 kJ 的纳秒脉冲。该光束线将为高压、高能量密度物理、热致密物质和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实验提供独特的可能性。由于重复率高,将有可能在数据统计方面获得显著改进,特别是对于状态方程数据集。纳秒光束将与短亚皮秒脉冲耦合,通过照射背光目标或驱动回旋加速器装置产生高能电子和硬 X 射线来提供高分辨率诊断工具。
阴极。通常,废水被放入阳极室,因为那里有很多微生物,而清水则留在阴极室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定量的电压和电流读数。MFC 有一个缺点,就是它需要相当大的质量来产生能量。质量越低,我们得到的能量就越低。在实践中,对于 5 [L] 的废水,测得的最大电压为 1.01 [V](开路电压),恒定电流为 0.2 [mA]。因此,它可以用作电池,因为它产生的电压几乎与锂离子电池相同。然而,考虑到质量较低,MFC 可以用作储能装置。据报道,当多个单独的 MFC 连接成一个堆栈或多电极时,电压和电流会增加,具体取决于连接模式(串联或并联)[6]。MFC 的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各种因素来改变,例如温度、废水质量、阳极和阴极材料等。
(DC-GDPAU)是一个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实验,由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物理系设计、建立和运行。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将印刷电路板(PCB)暴露于等离子体来研究和改善它的某些特性。该装置由圆柱形放电室组成,其中固定有可移动的平行圆形铜电极(阴极和阳极)。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2厘米。该等离子体实验在氩气的低压范围(0.15 - 0.70 Torr)下工作,最大直流电源为200 W。在两个电极之间每厘米处测量和计算了等离子体的帕申曲线和电等离子体参数(电流、伏特、功率、电阻)。此外,使用双朗缪尔探针获得了不同径向距离下的电子温度和离子密度。电子温度(KT e )保持稳定在6.58至10.44 eV范围内;而离子密度(ni )范围为0.91×10 10 cm −3 至1.79×10 10 cm −3 。采用数字光学显微镜(800倍)比较等离子体暴露前后对电路布局成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暴露后电导率增加,铜箔表面的粘附力也有所改善。电导率的显著增加与样品表面的位置以及暴露时间直接相关。这表明所获得的结果对于开发用于不同微电子设备(如航天器上的设备)的PCB制造非常重要。
摘要:随着弯曲程度的增加,柔性显示器已发展为可弯曲、可折叠和可卷曲的显示器。由于脆性电极(例如氧化铟锡(ITO))的存在,在剧烈的弯曲变形下容易破裂和分层,降低电极的机械应力已成为关键问题。因此,柔性显示器中脆性电极的机械应力主要从弯曲半径的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为了制作可卷曲的显示器,需要各种机械部件(例如滚轮和弹簧)来卷起或伸展可卷曲显示装置的屏幕。由于这些机械部件,可卷曲显示器中的脆性电极受到由于回缩力而产生的过大拉伸应力以及滚轮产生的弯曲应力。在本研究中,考虑了装置的边界条件,对可卷曲 OLED 显示器的机械变形进行了建模。引入了一种基于经典梁理论的分析模型,以研究可卷曲显示器的机械行为。此外,还利用有限元分析(FEA)分析了装置中机械部件对脆性电极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控制显示面板中粘合剂的刚度来提高可卷曲显示器机械可靠性的策略。
诸如运动想象脑机接口 (BCI) 之类的输入设备通常不可靠。理论上,人机回路中可以使用通道编码来通过嘈杂的输入设备稳健地封装意图,但标准前馈纠错码实际上无法应用。我们为噪声水平非常高的二进制输入设备提供了一个实用且通用的概率用户界面。我们的方法允许实现任何级别的稳健性,而不管噪声水平如何,只要有可靠的反馈(例如视觉显示)即可。特别是,我们展示了基于反馈通道代码的高效缩放界面,用于噪声水平为基于运动想象的 BCI 等模态特征的二分类问题,准确率 < 75%。我们概述了基于分离通道、线路和源编码的人机回路设计中的一般原则。我们开发了一种新颖的选择机制,可以使用嘈杂的双态按钮实现任意可靠的选择。我们展示了对变化的通道统计数据的自动在线适应,以及无需精确校准错误率的操作。我们使用一系列可视化来构建用户界面,这些界面以对用户透明的方式隐式编码这些通道。我们通过一组蒙特卡罗模拟和人机交互实验的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系列通道条件下可有效运行,达到理论最佳值的 50-70%。
摘要。随着未来几年许多研究反应堆的逐步淘汰,小型和中型中子源的不足是可以预见的。激光驱动的中子源有可能填补这一空白,过去几年激光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即将推出的具有高达 10 Hz 重复率的拍瓦激光器有望大幅提高中子通量。本文开发并优化了一种装置,用于在激光驱动的中子源上进行中子共振光谱分析。然后在 PHELIX 激光系统的实验活动中对该装置进行了评估。激光强度高达 10 21 W/cm²,ns 预脉冲对比度为 10 -7,用于离子加速,结果为 (1.8±0.7)×10 8 N/sr/脉冲,相当于 4 当量的 (2.3±1.0)×10 9 N。这些脉冲经过调节、准直,并通过飞行时间法进行研究,以表征热中子谱以及信噪比。
背景:减压开颅术是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的一种救命疗法。对于存活的患者,需要进行第二次颅骨重建手术(颅骨成形术)。颅骨成形术对颅内压 (ICP) 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将最近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完全植入式无创 ICP 传感器集成到定制颅骨植入物 (CCI) 中,用于对颅内高压高风险患者进行术后监测。方法:一名 16 岁女性因颅脑枪伤接受减压开颅术 4 个月后接受颅骨成形术。由于持续性颅疝并伴有硬膜下积液,颅骨成形术后颅内高压值得关注。因此,利用带有集成无线 ICP 传感器的 CCI 进行颅骨重建,并进行无创术后监测。结果:使用无线手持式监测器每天两次获得间歇性 ICP 测量值。仰卧位时 ICP 范围为 2 至 10 mmHg,坐位时 ICP 范围为 -5 至 4 mmHg。有趣的是,坐位和仰卧测量值之间始终存在平均 7 mmHg 的差异。结论:这项首次在人体上使用的经验表明了几项值得注意的发现,包括 (1) 在 CCI 中集成无线 ICP 传感器进行围手术期神经监测的全新安全性和有效性;(2) 尽管术前颅疝严重,但颅骨修补术后 ICP 恢复正常;(3) 颅骨修补术后体位 ICP 适应性恢复。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展示这些有趣发现的案例,它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颅骨重建的范式。
太赫兹辐射介于红外和微波之间,最常见的频率范围是 0.1 THz 至 10 THz [1]。由于缺乏有效的、在室温下工作的、紧凑的、成本高效的光源和探测器,太赫兹是整个电磁辐射谱中研究最少的范围之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被探索。自过去几十年以来,太赫兹辐射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该辐射范围的具体特征包括非电离、非侵入性、在水中的高吸收率和弥散性(水是生物组织的主要成分)。除了国防应用 [2、3] 和危险物质检测 [4-6] 之外,太赫兹辐射对医学诊断也非常有用 [7]。亚毫米波长最重要的特性是尚未发现其对人体组织有任何负面影响 [8-11]。在医学应用中,这种类型的辐射可用于检测乳腺癌和皮肤癌 [ 12 - 16 ]、研究引入血液循环的标记物,甚至用于分析人眼的角膜 [ 17 , 18 ]。在开发可在大量患者身上测试的设备时,太赫兹辐射的无创性非常重要,它比基于电离辐射的传统方法更具成本效益,诊断也更安全。水分子会强烈衰减太赫兹辐射,因此所研究的生物样本必须很薄或放在由水组成的材料表面。透射配置是可能的,但是它需要准备类似于组织病理学的生物样本,这在活体患者中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反射配置是必要的,我们的研究重点将放在皮肤组织上。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将先进的衍射光学元件 (DOE) 应用于太赫兹发射器和检测器装置。对比健康和癌变皮肤的光学特性可以区分危及生命的病变。由于太赫兹扫描的分辨率有限(波长相对较长),医生的检查无法替代,但这种设备在预防护理中非常有用。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和制造薄型 DOE,这将使太赫兹皮肤扫描仪更加紧凑和实用。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利用的新颖方法,该方法是该领域的新方法
摘要。应用虚拟维修方法和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对两种现有发动机反推装置设计进行了权衡研究。对比分析了集成推进系统(IPS)的O型管道反推装置和传统门式D型管道反推装置两种构型的维修性。针对O型管道和D型管道反推装置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维修过程中的运动方式等差异,在相同空间约束条件下完成了两种反推装置的结构建模和运动学仿真。以DELMIA软件为平台,通过对两种民用发动机反推装置进行虚拟维修仿真,提出了可达性分析、可视性分析、具体拆装时间估算、工作空间分析等部分人机工程学研究与评价。为今后国产发动机反推装置的设计选型、方案分析、技术评估等提供了技术储备。
Roketsan 开发了一种带有电子安全与武装机制的机载飞行终止系统,并已成功完成三次开发飞行。COTS 产品用于塑造 FTS 的架构,该系统已被证明是一种可行、可重新配置且快速的解决方案,适用于计划飞行测试活动的紧凑时间表。结果表明,FTS 能够在飞行器失控时通过终止飞行来保护生命和财产。它能够取代当前的人在环系统或与它们并行运行。FTS 可在飞行前根据靶场安全机构和用户商定的任务特定规则进行配置,以保护公众并确保任务成功。本文讨论了该项目的动机,描述了开发方法,并概述了架构和与 RCC 319 标准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