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全优势。第一个光学透视 HMD 由 Sutherland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 6 。从那时起,光学透视技术在军事 7-11 、工业 12,13 和消费电子应用 14-16 中不断得到探索。已经开发出各种方法来将图像从微型投影仪引导到观察者,将现实世界的视图与虚拟图像相结合 16,17 。早期的 HMD 光学组合器基于传统的轴向分束器,如谷歌眼镜 18-20 所示。然而,由于视场 (FOV) 和框架尺寸与光学元件的尺寸成正比,因此在性能和舒适度之间取得平衡会导致此类智能眼镜的 FOV 更小。为了实现更大的 FOV,使用离轴非球面镜的 HMD
摘要。在用于图形计量的相移干涉仪性能评估中,高度响应或高度传递函数很少被考虑,因为在大多数应用中,测量的是光滑表面,并且只关注最低的空间频率。对于不确定度较低的测量,重要的是要了解高度响应作为被测表面的空间频率内容的函数,特别是当它包含频率位于干涉仪空间频率通带高端的形状误差分量时。使用一个直径为 140 毫米的图案区域镜子来评估光谱响应,该镜子由几个具有不同空间频率的子图案组成。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方法,以有效地映射相移干涉仪圆形视场上的光谱响应。描述了一种表示光谱响应对干涉仪视场依赖性的新方法。 © 2010 光学仪器工程师协会。� DOI:10.1117/1.3488052 �
夜间可视化需要使用孔径为 20 至 30 厘米的望远镜。由于直径为 20 厘米的空间碎片激光组件的出口孔径符合与孔径相关的规格,因此可以使用安装在空间碎片激光组件中的卫星摄像机进行夜间引导。对于具有比卫星摄像机的 FOV(视场)更大的角度偏移的目标的可视化,可以使用 Stare & Chase 望远镜。即使是夜间可以使用空间碎片激光系统测距的最小物体,也可以在两个摄像机中可视化。假设反射率为 20%,距离 600 公里的直径为 10 厘米的球形物体的亮度将为 11 mag。距离 1400 公里的直径为 50 厘米的球形物体将具有类似的亮度。对于最暗的物体,积分时间必须增加到几十分之一秒。
使用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 中的自动化实验探索介电薄膜中的电子传导途径。在这里,我们使用大视场扫描来确定局部导电点的位置,并开发 SPM 工作流程以自动化方式探测它们在更高空间分辨率下的动态行为,这些行为是时间、电压和扫描过程的函数。使用这种方法,我们观察到 20 纳米厚的铁电 Hf 0.54 Zr 0.48 O 2 薄膜中导电点的变化行为,其中导电点在连续扫描过程中消失并重新出现。扫描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导电点。自动化工作流程是通用的,可以集成到各种显微镜技术中,包括 SPM、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化学成像。
生物医学光学是研究生物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其总体目标是开发可用于诊断、治疗和外科手术的传感平台 [1]。在这个庞大而活跃的研究领域中,新系统不断被开发出来,以利用独特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来提供临床有用的特征。这些系统在信噪比 (SNR)、采集速度、空间分辨率、视场 (FOV) 和景深 (DOF) 方面面临固有的权衡。这些权衡会影响临床系统的成本、性能、可行性和整体影响。生物医学光学开发人员的作用是设计优化或理想地克服这些权衡的系统,以适当地满足临床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医学光学系统设计、图像形成和图像分析主要由经典的物理建模和信号处理方法指导。然而,最近,深度
图 1. 成像装置和物理训练装置。待成像的二聚体被放置在物体平面上,通过低数值孔径透镜 L1(NA=0.3)用波长为 λ = 795nm 的相干激光光源照射。在二聚体上衍射的光通过高数值孔径透镜 L2(NA=0.9)在距离二聚体 h = 2λ 处成像(a)。通过在玻璃基板上的铬膜上聚焦离子铣削制造 12 x 12 = 144 个二聚体狭缝组(b);二聚体的狭缝具有随机宽度 A 和 C,并且以距离 B 随机间隔。在每个二聚体附近制造一个方形对准标记(c)。记录在每个二聚体上衍射的相干光的强度图案。图 (d) 显示了 50λ 宽视场中二聚体的特征衍射图案。
摘要:Minkov等人报道了在超高压力下H 3 s的通量捕获磁化研究。是该氢化物系统中超导性的确切证据。这对已经引起争议的领域非常有帮助。然而,该结论是基于在低场处的明显零视场冷却(ZFC)线性磁化的质疑。标准BEAN模型将需要大约二次依赖性。在支持方面,我们注意到,所报告的ZFC磁化确实是超线性的,并且与薄盘的模型计算以及报告的ZFC磁化有关YBA 2 Cu 3 o薄膜的计算是一致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所报告的高压磁化数据与超导性完全一致,并且在此特定数据集中,没有理由拒绝氢化物超导性的原始推断。
全向卫星间光通信器 (ISOC) 项目的目标是设计一种紧凑、轻便、节能的通信器模块,供太空卫星间使用。该模块将实现连续光通信,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数据速率高达 1Gbit/s,适用于相距 200 公里的小型航天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计一个具有全球面覆盖视场 (FOV) 的数据通信器。拟议的 ISOC 是一个十二面体几何阵列,由芯片级、基于 MEMS 的无万向节扫描镜组成,可提供可调节的光束指向和球面 FOV 覆盖,以便在任意相对位置的多个小型航天器之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传输。这种设计消除了已知的指向问题,并将实现多颗卫星之间的数据中继和相对导航控制。
本文介绍了为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发的机载平台相位干涉测向系统的开发。相位干涉仪使用相位差来确定接收信号的到达角 (AoA),但无法区分超过一个周期的相位差,从而导致相位模糊。该团队利用三个天线来解决相位模糊问题,并能够在包括 170 ◦ 视场的真实噪声模型的模拟中将 X 波段接收电磁信号的方位角 AoA 确定在 ± 0.1 ◦ 以内。使用基于 FPGA 的板子实现了原型,该板子用于数据采集,通过 USB 连接到 PC 进行分析,该 PC 通过 TCP 连接连接到另一台 PC 进行跟踪和显示。硬件只能使用两个通道。此限制导致 AoA 计算中的解决方案不明确。该团队为系统开发了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以向系统操作员显示结果。
摘要:目前LiDAR以单点LiDAR为主,APD阵列和激光器阵列受限于出口,面阵LiDAR数量稀少。单点LiDAR发射激光后无法在地面形成只有一个激光点的扫描模式,所以必须有一套针对单点LiDAR的扫描装置。本文设计的扫描装置通过旋转折射棱镜在地面形成圆形扫描区域,同时形成锥形视场。目前船用LiDAR较多采用该类扫描仪,该类扫描仪的优点是:机械结构简单,运行平稳,飞行过程中可得到重叠的椭圆形扫描轨迹,增加了扫描密度。本文采用超低色散玻璃作为折射棱镜,在一定的激光频率范围内,折射棱镜对不同频率的激光折射效果几乎相同。仿真结果表明,该扫描仪可以作为普通LiDAR扫描仪使用,也可以作为双频LiDAR扫描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