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开放获取)由乔治亚南方大学杰克·N·阿维里特研究生院 Digital Commons@Georgia Southern 免费提供给您,供您开放获取。该论文已被 Digital Commons@Georgia Southern 的授权管理员接受并纳入电子论文和学位论文。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系 digitalcommons@georgiasouthern.edu 。
摘要:由于对感兴趣区域数据的信息需求和技术小型化,机器人机载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这些空中系统具有很高的性能,但它们仅用于特定任务,并且受限于大气因素。空中载体的性能和技术战术特性直接取决于空气动力学、系统可靠性和人为因素以及破坏性因素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空中系统有 6 个任务(监视、检测、分类、识别、跟踪和中和),可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技术战术特征在不同的作战层面上完成。本文包括一系列 Nimbus MFD 的飞行性能分析、整个飞机的 2D 轮廓和 3D 分析,不包括螺旋桨产生的干扰。
质心 (cm) 和净压力中心 (cp) • 主体轴线 • 按平均气动弦标准化 • 不反映压力中心的 z 位置
莱特兄弟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发明了第一架实用飞机。与此同时,航空工程作为一门令人振奋的、新颖而独特的学科兴起。早在 1914 年,密歇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开设了航空工程大学课程。密歇根大学是第一所于 1916 年建立航空系并授予四年制学位的大学;到 1926 年,已有一百多名学生毕业。航空工程各个领域对实质性教科书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麦格劳-希尔成为首批出版航空工程教科书的出版商之一,最早出版的是奥托里诺·波米利奥 (Ottorino Pomilio) 于 1919 年出版的《飞机设计和建造》以及爱德华·P·华纳 (Edward P. Warner) 于 1927 年出版的经典权威教科书《飞机设计:空气动力学》。华纳的教科书是航空工程教科书的分水岭。从那时起,麦格劳-希尔就成为了历史悠久的航空工程书籍出版商。随着二战后高速飞行的出现以及 1957 年的太空计划,航空航天工程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在 1970 年代航空航天工程经历转型时出现了一个中断,近十年内几乎没有人出版该领域的新书。麦格劳-希尔公司凭借其总工程编辑 BJ Clark 的远见打破了这一中断。Clark 推动了 John Anderson 的《飞行导论》的出版。《飞行导论》首次出版于 1978 年,现已出到第 8 版。Clark 的大胆决定让麦格劳-希尔公司抓住了航空航天工程领域新一轮学生和活动的浪潮,为该领域的新教科书的出版打开了闸门。1988 年,麦格劳-希尔公司正式推出航空航天工程系列丛书,汇集该领域现有的所有教材,并征集新的稿件。笔者很自豪能担任这一系列丛书的顾问编辑,并为其中部分书目作出了贡献。该系列丛书从 1988 年的 8 本开始,现在已包含 24 本,涵盖了该领域的广泛学科。由此,麦格劳-希尔继续延续其自 1919 年以来作为航空航天工程领域重要教科书首要出版商的传统。
3.1 标题......................................................................................................................................................................................................................................................37
3.1 标题......................................................................................................................................................................................................................................................37
3.1 标题......................................................................................................................................................................................................................................................37
致谢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沃尔沃汽车公司的 Pirooz Moradnia 博士,感谢他在这篇硕士论文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我的持续指导、无尽支持和参与。此外,我还要感谢 KTH 机械系的 Stefan Wallin 博士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的所有支持和建议。另外,我还要感谢沃尔沃的同事,他们愿意在整个过程中分享他们宝贵的时间。我还要感谢沃尔沃汽车公司提供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最后,我必须向我的父母表示最深切的谢意,他们在我学习期间以及在研究和撰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坚定不移的支持和持续的鼓励。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取得这一成就。 吕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