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所有患者在服用Anlotinib之前都接受了标准的多模式疗法。成人治疗剂量为12 mg,每天连续2周,每天一次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10毫克的治疗剂量,然后进行一周的戒断。这个3周的治疗周期一直持续到肿瘤迅速发展或患者无法忍受副作用为止。不良药物反应,并根据无进展生存率(PFS),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率(OS)和客观反应率(ORR)评估治疗功效。中位PFS为9.81±0.9个月,6个月和10个月的PFS率分别为73.3%和33.3%。中值OS为11.43±0.58个月。没有患者获得完全反应。治疗6个月后,
骨和软组织肉瘤约占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的15%,成人实体恶性肿瘤的1%。肉瘤有50多种亚型,每种亚型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并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和形态变异性。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靶向c-kit、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安慰剂相比,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中具有更好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PFS),尽管患者在接受两线治疗后癌症出现进展。最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安罗替尼单药治疗作为晚期 NSCLC 患者的三线治疗。此外,一项 IIB 期随机试验证实,安罗替尼与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中位 PFS 显著延长相关。此外,安罗替尼对晚期髓样甲状腺癌和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也有效。安罗替尼的耐受性与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其他酪氨酸激酶介导途径的其他 TKI 相似。然而,与舒尼替尼相比,安罗替尼的 ≥ 3 级副作用发生率明显较低。本综述讨论了安罗替尼作为肉瘤靶向治疗的显著特点和主要难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深圳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齐鲁医院。55 名患者接受安罗替尼单药治疗,155 名患者接受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入选患者诊断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诊断评估基于肝活检或结合影像学和血液检查的无创测量。符合条件的患者还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年龄 18 岁以上;巴塞罗那诊所肝癌(BCLC)B 期或 C 期;Child-Pugh 评分 < 8;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为 0 或 1;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的病变(由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1.1 版(RECIST 1.1)定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完整的病历记录,包括影像学和预后信息。排除标准包括胆管癌、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 (cHCC-CCA) 或纤维板层肝细胞癌 (FLHC) 的诊断;存在严重合并症;免疫治疗史。
肾细胞癌(RCC)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90%以上,多数情况下临床特征不明显,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其唯一治疗方法。转移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局限性、区域性和转移性RCC(mR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69.6%和12.0%[1]。近10年来,mRCC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帕唑帕尼、替罗莫司以及贝伐单抗加干扰素α等多种靶向药物的开发[2-6]。近年来,干扰素-α已经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和帕唑帕尼取代成为中国mRCC的一线标准治疗[7]。然而这些治疗费用昂贵,低收入患者无法负担。安罗替尼 (AL3818) 是一种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 VEGFR、FGFR、PDGFR、RET 和 c-Kit,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该药于 2018 年 5 月在中国批准上市[8]。一项多中心 II 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信息:NCT02072031)旨在评估安罗替尼作为 mRCC 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9]。共入组 133 名志愿者,安罗替尼组 90 名患者,舒尼替尼组 43 名患者。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 (OS)(30.9 vs. 30.5 个月,P > 0.05)、无进展生存期 (PFS)(17.5 vs. 16.6 个月,P > 0.05)、客观缓解率(30.3% vs. 27.9%)和 6 周疾病控制率(97.8% vs. 93.0%,P = 0.33)均相似。这些结果提示,安罗替尼是 mRCC 患者的良好选择。基于这项研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肾细胞癌指南推荐安罗替尼作为 mRCC 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这种新疗法的高价格是癌症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癌症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凸显了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以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评估安罗替尼作为中国转移性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方案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首次对安罗替尼和舒尼替尼作为转移性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比较。
摘要 背景:本研究分析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联合放疗治疗男性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现有病例记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63例男性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记录的治疗方法不同,其中33例患者接受单纯调强放疗(IMRT)(放疗组),30例患者接受安罗替尼联合IMRT(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结果。结果: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联合治疗组颅内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相对较高(70.00%vs.48.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疾病进展(PD)发生率明显低于放疗组(6.67%vs.33.33%;p<0.05),提示联合使用安罗替尼可明显减缓疾病进展(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患者脱水药物使用时间、头痛缓解速度均短于放疗组(p<0.05),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明显长于放疗组(p<0.001)。结论: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安罗替尼联合放疗可增强男性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益。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些结果。
摘要目的:在II阶段Alter-12202(NCT03059797)试验中,Anlotinib显着改善了小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期(OS),他们接受了至少2个先前的化学疗法疗法,而与一个地位组相比,他们接受了至少2个先前的化学疗法。为了确定通过Anlotinib治疗预测功效和预后的潜在因素,我们在Anlotinib治疗过程中分析了基线和不良事件(AES)的血液学指数。方法:从2017年3月到2019年4月收集数据,是从Anlotinib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期试验中收集的。合格的患者被随机分配2:1,接受Anlotinib或安慰剂,直到疾病进展,无法忍受的毒性或撤回同意。患者每天每3周接受一次酸(12 mg)或类似胶囊(安慰剂)14天。记录了基线时的血液学指数和在最初2个治疗周期中发生的AE。使用Kaplan-Meier检验和Cox回归模型来评估生存差异。结果:将共有82例患者(81例具有完整数据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藻替尼,其中38例接受安慰剂作为对照。多变量分析表明,基线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7.75和乳酸脱氢酶> 254.65 U/L是PFS的独立风险因素。基底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26.75 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18.64 ng/ml,纤维蛋白原> 4.645 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γγ-谷氨酸转移酶升高和低磷酸血症是PFS较差的独立预测因子,γ-谷氨酸转移酶和高胆固醇血症升高是OS的独立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初步定义了潜在因素,这些因素在晚期SCLC患者的基线和Anlotinib治疗期间影响了PFS和OS。我们的发现为筛查主要人群和通过Anlotinib治疗进行动态疗效监测提供了基础。关键字小细胞肺癌; Anlotinib;预测因素; PFS; OS
摘要 目的:在 II 期 ALTER-1202 (NCT03059797) 试验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安罗替尼显著改善了至少接受过 2 个化疗周期的晚期小细胞肺癌 (SCLC)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FS) 和总生存期 (OS)。为了确定预测安罗替尼治疗疗效和预后的潜在因素,我们分析了基线血液学指标和安罗替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AE)。方法:数据收集自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4 月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安罗替尼 II 期试验。符合条件的患者按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安罗替尼或安慰剂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或撤回同意。患者每3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或类似物胶囊(安慰剂),每日一次,共14 d。记录基线血液学指标和前2个治疗周期发生的AE。采用Kaplan-Meier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评估生存差异。结果:共82例患者(81例资料完整)随机分配接受安罗替尼治疗,38例接受安慰剂治疗作为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升高比值> 7.75、乳酸脱氢酶> 254.65 U/L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础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 26.75 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8.64 ng/mL、纤维蛋白原> 4.645 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期间,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和低磷血症是PFS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和高胆固醇血症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晚期SCLC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及治疗期间影响PFS和OS的潜在因素,为筛选优势人群及安罗替尼治疗的动态疗效监测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预测因素;PFS;OS
摘要:抗血管生成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抗烷尼作为其代表性的靶向药物。急症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肿瘤生长肿瘤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牛tim症比安慰剂表现出更好的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期,并且首次被批准为对难治性晚期NSCLC的三线治疗。 远远超出了这一点,在各种恶性肿瘤中,甲替尼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包括甲状腺甲状腺癌,肾细胞癌,胃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 尽管如此,由于不良事件的广泛使用,Anlotinib在不良事件方面遭受了一些争议。 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和对安洛蒂尼的管理。 关键字:抗激替尼,抗血管生成,非小细胞肺癌,抗癌机制,不良药物反应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牛tim症比安慰剂表现出更好的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期,并且首次被批准为对难治性晚期NSCLC的三线治疗。远远超出了这一点,在各种恶性肿瘤中,甲替尼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包括甲状腺甲状腺癌,肾细胞癌,胃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尽管如此,由于不良事件的广泛使用,Anlotinib在不良事件方面遭受了一些争议。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和对安洛蒂尼的管理。关键字:抗激替尼,抗血管生成,非小细胞肺癌,抗癌机制,不良药物反应
背景:Anlotinib是一种多靶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由中国独立开发,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Alter 0303的研究表明,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Anlotinib改善了整体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是,在现实世界中,Anlotinib的功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尽管相关的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了牛ton替尼的功效和安全性,但样本量很小。,由于随访时间很短,因此未观察到操作系统。进一步的研究对于评估Anlotinib在现实世界中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仍然至关重要。相关的研究已最初表明,Anlotinib与全脑
目的.肺癌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每年约有210万新发病例。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多种癌症均有治疗作用。但安罗替尼在肺癌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广州市胸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4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病程记录,并评估安罗替尼治疗患者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的差异。结果.安罗替尼联合组和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组患者均获得缓解,但安罗替尼联合组总疾病控制率高于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组。复查CT结果显示,安罗替尼联合用药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组。虽然安罗替尼联合用药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药治疗组,但大部分不良反应为I~II级,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晚期肺癌患者优于单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