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因素外,EO/IR传感器的性能还取决于光学,检测器和显示。因此,仅根据规格来评估EO/IR传感器的潜在效用是不明智的,即不使用详细的工程模型。尽管如此,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平等的,可以说,对于旨在识别或识别目标的成像传感器,最好拥有具有较小检测器元件的焦平面阵列,假设光学调制传输函数(MTF)并不限制整体系统MTF。这是因为,如果地面样品距离是限制因素,则此类设计的分辨率的改进将提高范围性能。在类似的“经验法则”静脉中,具有较大焦距的光学器件为更好的分辨率提供了潜力,假设探测器的MTF并不限制整个系统MTF。这是以减少传感器的整体视野为代价的。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很难先到先验地预期影响图像质量的所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建议使用建模和详细的系统分析来解释潜在的传感器性能。
摘要 — 合成孔径雷达 (SAR) 已广泛用于地球遥感 30 多年。它为众多应用提供高分辨率、昼夜和不受天气影响的图像,包括地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环境和地球系统监测、二维和三维测绘、变化检测、四维测绘(空间和时间)、安全相关应用直至行星探索。随着 90 年代雷达技术和地理/生物物理参数反演建模的进步,使用来自多个机载和星载系统的数据,发生了从技术推动到用户需求拉动的范式转变。今天,有超过 15 个星载 SAR 系统正在运行,用于无数应用。本文首先介绍 SAR 原理和理论,然后概述
亚稳态事件在数字电路中很常见,同步器是保护我们免受其致命影响的必需品。最初,读取异步输入(即输入与时钟不同步,因此它可能在采样时准确更改)时需要同步器。现在,由于同一芯片上有多个时钟域,当片上数据跨越时钟域边界时需要同步器。任何触发器都可以轻松变成亚稳态。将其数据输入与时钟的采样沿同时切换,即可获得亚稳态。展示亚稳态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向数据和时钟输入提供两个频率略有不同的时钟。在每个周期内,两个信号的相对时间都会发生一点变化,最终它们切换得足够接近,从而导致亚稳态。这种巧合反复发生,使得能够使用普通仪器展示亚稳态。理解亚稳态并正确设计同步器以防止它有时是一门艺术。关于故障和坏同步器的故事比比皆是。同步器并不总是能够合成,它们很难验证,而且过去好的东西在未来可能就会变坏。论文、专利和应用说明给出的错误说明太多了,来自信誉良好的来源的库元素和 IP 核可能“在任何速度下都不安全”。本文简要介绍了亚稳态和同步器的理论和实践;侧栏“亚稳态文献资源”提供了一个简短的资源列表,您可以从中了解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
• ACTE 到 ACT-R (Anderson, 1976; Anderson, 1993) • Soar (Laird, Rosenbloom, & Newell, 1984) • Prodigy (Minton & Carbonell., 1986; Veloso et al., 1995) • PRS ( Georgeff & Lansky, 1987) • CIRCA (Munsliner & Atkins, 1993) • 3T (Gat, 1991; Bonasso et al., 1997) • EPIC (Kieras & Meyer, 1997) • APEX (Freed et al., 1998) • 4D/RCS (Albus) • Clarion (Sun) • Polyscheme (卡西马蒂斯 2004) • 伊卡洛斯 (Langley & Shapiro, 2003)
表 1.设备 ID 部分列表 ...................................................................... 4 表 2.ARINC 429 特性摘要 ...................................................................... 5 表 3.ARINC 位特性............................................................................. 6 表 4.BCD 数据的 SSM 代码 ...................................................................... 7 表 5.BNR 数据的 SSM 代码 ...................................................................... 7 表 6.专用离散示例 .............................................................................11 表 7.BCD 标签示例.............................................................................13 表 8.BNR 标签示例.............................................................................13 表 9.表 6 和 7 的设备 ID .............................................................13 表 10.消息标签 241 的序列 ................................................................14 表 11.使用面向位通信的系统及其地址标签 ..............................................................................................17
自从大约 250 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客户就一直要求通过更高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支持性 (RMS) 实现更好、更便宜、更快、更少投入。当人们开始从事为他人而非为自己提供产品的业务时,他们的客户总是希望确保自己不会被剥削,并且他们能够物有所值,产品能够满足需求。今天的客户也不例外。唯一改变的是,公司规模扩大了,产品变得更加精致、复杂和昂贵,而客户变得更加苛刻,甚至更加不信任。正如所有形式的进化一样,红皇后综合症 (Lewis, C. 1971, Matt, R., 1993) 永远存在——在商业中,就像在所有事物中一样,你必须继续跑得更快才能停下来。无论你把某样东西做得多么好,它都永远不会保持足够好的状态。运营商希望实现无限的性能,零生命周期成本,从接收之日到处理之日,始终保持 100% 的可用性。设计师/制造商/供应商/生产商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接近这些极限,或者至少接近
自从大约 250 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客户就一直要求通过更高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支持性 (RMS) 来获得更好、更便宜、更快、更少投入的产品。当人们开始从事为他人而非为自己提供产品的业务时,他们的客户总是希望确保他们没有受到剥削,并且他们能够物有所值,产品能够满足需求。今天的客户也不例外。唯一改变的是,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昂贵,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不信任。就像所有形式的进化一样,红皇后综合症 (Lewis, C. 1971, Matt, R., 1993) 永远存在——在商业领域,就像在所有事物中一样,你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停下来。无论你制造的东西有多好,它都不可能长期保持足够好的状态。运营商希望获得无限的性能,生命周期成本为零,从交付之日起到处理之日,可用性达到 100%。设计师/制造商/供应商/生产商的任务是尽可能接近这些极端,或者至少比
第 1 章。架构、历史、标准和趋势 .................3 1.1 TCP/IP 架构模型 ........。。。。。。。。。。。。。。。。。。。。。。。。。。。。。。4 1.1.1 联网。。。。。。。。。。。。。。。。。。。。。。。。。。。。。。。。。。。。。。。。。.4 1.1.2 TCP/IP 协议层 ................................6 1.1.3 TCP/IP 应用程序。...........。。。。。。。。。。。。。。。。。。。。。。。。...9 1.2 互联网的根源 ......。。。。。。。。。。。。。。。。。。。。。。。。。。。。。。。。12 1.2.1 阿帕网。。。。。。。。。。。。。。。。。。。。。。。。。。。。。。。。。。。。。。。。。。。。。14 1.2.2 NSFNET。。。。。。。。。。。。。。。。。。。。。。。。。。。。。。。。。。。。。。。。。。。。。。15 1.2.3 互联网的商业用途。。。。。。。。。。。。。。。。。。。。。。。。。。。。。16 1.2.4 互联网2。。。。。。。。。。。。。。。。。。。。。。。。。。。。。...................18 1.2.5 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20 1.3 TCP/IP 标准 ............................................21 1.3.1 征求意见稿 (RFC) ...。。。。。。。。。。。。。。。。。。。。。。。。..22 1.3.2 互联网标准 ........................................24 1.4 互联网的未来。.....。。。。。。。。。。。。。。。。。。。。。。。。。。。。。。。。。。。。26 1.4.1 多媒体应用。..................................26 1.4.2 商业使用 ............。。。。。。。。。。。。。。。。。。。。。。。。....26 1.4.3 无线互联网。....................................27 1.5 与本章相关的 RFC .....。。。。。。。。。。。。。。。。。。。。。。。。。。。。。27
由于我们目前无法生产出无错误的软件,软件容错性现在是并且将继续是软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软件设计错误的根本原因是系统的复杂性。在构建正确的软件时,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是难以评估高度复杂系统的软件的正确性。本文回顾了软件容错性。在简要概述软件开发过程之后,我们注意到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入难以检测的设计故障,以及软件故障往往依赖于状态并由特定输入序列激活。虽然组件可靠性是系统级分析的重要质量指标,但软件可靠性很难表征,并且使用后验证可靠性估计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某些应用程序,软件安全性比可靠性更重要,而这些应用程序中使用的容错技术旨在防止灾难。讨论的单版本软件容错技术包括系统结构化和闭包、原子操作、内联故障检测、异常处理等。多版本技术基于这样的假设:以不同方式构建的软件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故障,因此,如果其中一个冗余版本出现故障,则其他版本中至少有一个应该提供可接受的输出。恢复块,N- 版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