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论文讨论了 2018-19 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领导下,现任总统乔·拜登接任,贸易保护主义被推行,以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由于政治、社会、经济和许多其他因素,美国和中国最终对彼此的进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并在国际市场上设置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些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强加的贸易壁垒对两国本身、其他旁观者经济体和国际市场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讨论并揭示了经济冲突如何影响美国和中国,包括后果和好处,以及一些国家如何从这场冲突中找到机遇,而一些国家则导致损失。论文还解释了每个政府可以采取的可能解决方案的建议。
作者:AE Levite · 2021 年 · 被引用 9 次 — 军事和国家安全专家越来越多地警告说,美国和印度之间最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战争(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核战争)的原因......
美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将战略性和新兴技术视为经济竞争力和国防的关键要素。争取在这些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方面。一些新兴技术既有民用用途,也有军用用途。这些技术中包括光检测和测距 (LiDAR),这是一种用于汽车、农业、制造、气象和其他系统的遥感技术。LiDAR 市场及其用途正在迅速发展。迄今为止,美国公司在 LiDAR 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公司在中国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美国市场和技术的准入下也取得了进展。一些中国公司使用可疑的做法来获取美国 LiDAR 知识产权 (IP)。
中美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相对平静,经济层面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然而,生物技术具有双重用途。它既可用于民用,也可用于军事。后者可能包括从精确瞄准到大规模杀伤。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神经技术的快速创新使领先大国——美国和中国——能够获得可用于和平、防御或进攻目的的基因能力。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政策制定者和战略家如何看待生物技术的力量?中国在双重用途或可武器化的生物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意图是什么?本报告通过探讨三种假设的合理性来回答这些问题,证据来自政府报告和专家访谈等一手和二手资料。调查揭示了生物技术在中国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寻求赶上美国、超越美国并充分发挥其文明潜力的手段之一。尽管公开数据不足以得出有关北京在生物技术方面意图的全面结论,但现有和预期的双重用途能力、宏伟抱负和技术发展的仓促性确实带来了严重的风险,即可能产生具有大规模破坏潜力的意外后果。这些后果包括引发新的致命流行病的事故和基因军备竞赛。
航空分为三种类型:军用航空、商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军用航空受性能需求驱动——速度、雷达、隐身、短距或垂直起飞。商用航空强调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通用航空最重视降低航空资本成本,以允许小公司和个人飞行,这需要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虽然每种类型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为国防能力做出贡献。这三种类型都涉及航空航天技术,并经常引发对平台和车辆的讨论。然而,每种类型的航空也都以复杂的系统和流程为基础。军队需要不断训练、维持和创新,以满足其战略目标。商用飞机制造商和商业航空公司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严格监管,受到主要机场着陆时段可用性和国家间国际协议的限制,并在市场上面临持续的竞争。通用航空依靠众多较小的机场和公司来支持无数独立参与者,而不会干扰军事或商业航空。
最近,研究人员进行了实证经济研究,以调查地缘政治风险如何影响各个经济部门。我们采取了新的视角,探讨美国 IT 行业的进步是否可以解释中国地缘政治风险的波动。中美在半导体方面的冲突围绕着技术优势、经济主导地位和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一直在努力实现半导体生产的自给自足,以减少对外国供应商(尤其是美国)的依赖。然而,美国对向中国的半导体出口实施了限制。我们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利用协整的边界检验方法来估计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参数。我们使用 1993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的月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美国 IT 行业对中国的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从政策含义的角度来看,除非竞争对手达成妥协,否则争夺全球 IT 行业领导地位的竞争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随着全球对纯电动汽车 (BEV) 的需求不断上升,对电池材料的需求也随之飙升,引发了对供应短缺的担忧。据彭博社报道,到 2030 年,与 2020 年的水平相比,主要电池材料的需求预计将增加 16 倍(锂)、14 倍(镍)和 3 倍(钴)。这些矿物的储量和生产地点在前两三个国家之间分布不均,中国目前垄断了精炼过程。这种情况预计将使这些矿物比其他能源资源更难获得稳定的供应。特别是,锂的获取非常重要。锂用于所有三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 (NCM、NCA 和 LFP) 的阴极,1 并且其需求可能会继续增长。本报告重点关注中美锂供应链(图 1),并研究日本企业应如何应对美国最近为与中国脱钩所做的努力。
翻译团队 李欣 薛蕾 杨莉 孙莎莎 许晓兰 出版团队 朱菊华 张俊 葛洁仪 © 202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 2022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 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机构立场。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或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何方式复制或传播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请直接咨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195-15号 邮编:200233 电话/传真:+86 21 64850100 http://www.siis.org.cn 本出版物可在机构网站上免费下载。
1. 日指日历日; 2. 出口商指位于货物出口方领土内的自然人或法人; 3. 协调制度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1983 年 6 月 14 日在布鲁塞尔签署)所定义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包括所有法律注释,现行和经修订; 4. 公认会计原则指在一方领土内,就收入、费用、成本、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而达成的公认共识或实质性权威支持。公认会计原则可能包括普遍适用的广泛准则以及详细的标准、惯例和程序; 5. 间接材料指用于生产、测试或检验货物但未实际纳入货物的材料或用于维护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