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目的:已有报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我们评估了奥希替尼与培美曲塞联合治疗的治疗潜力,并研究了其分子机制。材料和方法:我们分析了奥希替尼±培美曲塞在 PC-9 和 H1975 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评估了这些培养细胞暴露于奥希替尼±培美曲塞时的基因表达。建立了对奥希替尼±培美曲塞具有耐药性的细胞系,以探索耐药机制。结果:与体外和体内单药治疗相比,奥希替尼+培美曲塞治疗延缓了耐药性的出现。在暴露于奥希替尼+培美曲塞的 PC-9 和 H1975 中,抗凋亡基因 PLK1 的表达下调,而在耐药细胞中则上调。此外,抑制PLK1可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结论:阻断PLK1有助于介导奥希替尼+培美曲塞的协同抗增殖作用。PLK1过表达可能是奥希替尼+培美曲塞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
摘要:从海洋细菌丝氨酸蛋白酶醌 ( SQ1 ) 中分离得到,其特点是它对黑色素瘤细胞系具有选择性活性,其特点是它能调节人类皮脂蛋白并诱导自噬和细胞凋亡。虽然 SQ1 是一种活性先导化合物,但它在有机和水介质中都缺乏溶解性,这使其临床前评估变得复杂。为此,我们的团队将精力转向探索类似物,目的是找到具有可比选择性和活性的可合成材料。类似物 SQ2 显示出更好的溶解性,对黑色素瘤细胞的选择性提高了 30-40 倍。在这里,我们详细报告了 SQ1 和 SQ2 在携带主要黑色素瘤相关突变 BRAF V600E 和 NRAS Q61R 的 SK-MEL-28 和 SK-MEL-147 细胞系中的活性比较。这些研究提供了一份关于暴露于 SQ1 或 SQ2 后的活性、生存力、克隆形成性、皮细胞素表达、自噬和凋亡诱导的权威报告。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表明 SQ1 和 SQ2 表现出类似的活性和对皮细胞素表达的调节。通过评估与自噬和凋亡相关的关键基因的一组基础表达,这些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这些突变的作用。为了探索这是一种生存还是死亡机制,自噬抑制使 BRAF 突变体对 SQ1 和 SQ2 敏感,而 NRAS 突变体则发生相反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丝氨酸醌仍然保持活性,与黑色素瘤突变无关,并表明未来可将它们与自噬抑制剂联合使用来治疗 BRAF 突变的肿瘤。
请引用本文:Ha, J. 等人(2021 年)。突变型 p53 DNA 结合域和全长蛋白的尿素变性、锌结合和 DNA 结合试验。Bio-protocol 11(20): e4188。DOI:10.21769/BioProtoc.4188。
1996年1月1日以后生产的报告通常可以通过美国能源部(DOE)Scitech Connect免费获得。网站www.osti.gov 1996年1月1日之前生成的报告可由以下资料来源:国家技术信息服务:国家技术信息服务5285皇家皇家路Springfield,VA 22161电话703-605-6000(1-800-553-6847) info@ntis.gov Website http://classic.ntis.gov/ Reports are available to DOE employees, DOE contractors, Energy Technology Data Exchange representatives, and International Nuclear Information System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PO Box 62 Oak Ridge, TN 37831 Telephone 865-576-8401 Fax 865-576-5728 E-mail reports@osti.gov Website http://www.osti.gov/contact.html
通讯作者:Alan L. Ho,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血液学/肿瘤学系,1275 York Ave,纽约,NY 10065(hoa@mskcc.org)。作者贡献 Glenn J. Hanna:研究概念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解释、撰写初稿以及撰写审阅和编辑。Jeffrey P. Guenette:数据管理、图像分析以及撰写审阅和编辑。Nicole G. Chau、Cyrus M. Sayehli、Christian Wilhelm、Robert Metcalf、Deborah J. Wong、Marcia Brose、Mohammad Razaq、Elisabeth Pérez-Ruiz、Ezra EW Cohen 和 Rahul Aggarwal:数据采集、数据解释以及撰写审阅和编辑。 Catherine Scholz 和 Antonio Gualberto:方法论、药物赞助、项目管理以及写作-审查和编辑。Alan L. Ho:概念化、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解释以及写作-审查和编辑。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各期别的5年生存率约为19%,一旦确诊转移,生存率直接下降到5%(1)。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0%~85%(2)。目前已知的NSCLC突变基因包括EGFR、ALK、ROS、HER2等。EGFR突变最典型的类型为外显子19缺失和外显子21突变(3~5)。EGFR突变的晚期NSCLC常用于治疗EGFR-TKI(6)。标准同步放化疗的 5 年总生存率在 20% 左右( 7 ),而无法切除或无法手术的 IIIA 期患者的长期预后为 15 – 35%,IIIB 期患者的长期预后为 5 – 10%( 8 )。对于无法切除的患者,驱动基因突变患者是否能从 EGFR TKI 的一线治疗中获益仍需进一步研究。先前的研究已经探索了 III/IV 期晚期肺癌的多种治疗方法。太平洋研究 (9) 显示,在不可切除的 III 期 NSCLC 患者中,标准同步放化疗联合度伐单抗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可显著延长总生存期(风险比:0.68;P=0.0025),且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同时,之前的研究并未证明基于 CCRT 或阿法替尼的联合疗法,如帕博利珠单抗 (10) 或西妥昔单抗 (11),在延长生存期方面无明显益处。此外,与 CCRT 相比,将放射剂量增加至 74 Gy(高剂量)反而降低了生存率 (12)。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来自两个中心的符合条件的患者,并纳入了接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然后分析了 TKI 治疗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获益,尤其是预后,以及影响生存结果的可能因素。我们按照原始文章报告清单呈现以下文章。
第三代EGFR-TKI,如奥希替尼,可以抑制第一代和第二代TKI引起的获得性耐药(11,12),但奥希替尼可带来多种药物引起的毒性,包括间质性肺病(ILD),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奥希替尼诱发ILD后病例报道较少,且尚无标准治疗方法。本文我们报道一例EGFR T790M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在奥希替尼治疗后发生3级ILD,换用新型第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后成功治愈,并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阿美替尼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我们根据 CARE 报告清单(网址为 http://dx.doi.org/10.21037/atm-21-2823)提交了以下文章。
简单总结:MEK 抑制剂单药治疗对晚期 NRAS Q61R/K/L 突变型黑色素瘤有效,但伴有剂量限制性皮肤毒性。BRAF 抑制剂与 MEK 抑制剂以全剂量联合使用(如 BRAF V600E/K 突变型黑色素瘤)的皮肤毒性较低。我们假设,对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 NRAS Q61R/K/L 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低剂量的 BRAF 抑制剂达拉非尼可以减轻全剂量 MEK 抑制剂曲美替尼相关的皮肤毒性。这项两阶段 2 期试验的结果表明,添加低剂量的达拉非尼可有效减轻曲美替尼相关的皮肤毒性。然而,这种组合对晚期 NRAS Q61R/K/L 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疗效不够。低剂量达拉非尼加全剂量曲美替尼的组合可能对治疗 MEK 抑制剂敏感型肿瘤更有益处。
通常通过放射学评估 NSCLC 治疗进展;然而,基于图像的上述治疗评估可能无法区分由于内在肿瘤耐药性或药物对肿瘤渗透效率低下而导致的疾病进展。我们在此报告,抑制突变的 EGFR 会促进强效血管收缩剂内皮素-1 (EDN1) 的分泌,当细胞产生耐药性并呈现间充质表型时,该物质会持续增加。由于 EDN1 及其受体 (EDNR) 与癌症进展有关,EDNR 拮抗剂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评估,但结果令人失望。这些试验基于以下假设:EDN1-EDNR 轴激活对癌细胞存活至关重要的 MAPK-ERK 信号通路;这些试验并非旨在评估肿瘤衍生的 EDN1 在改变肿瘤微环境或导致耐药性方面的影响。在 EGFR 突变细胞中,EDN1 的异位过表达导致体内药物输送不良和生长迟缓,但在体外不会产生这种影响。肿瘤内注射 rEDN 可显著减少异种移植的 EGFR 突变肿瘤中的血流量和随后的吉非替尼蓄积。此外,EDN1 的消耗或内皮素受体抑制剂波生坦和安立生坦的使用可改善药物对肿瘤的渗透并恢复肿瘤相关血管中的血流。相应地,这些结果描述了一种简单的内源性但之前未实现的耐药机制,该机制存在于 EGFR 突变 NSCLC 的一个子集中,通过限制载药血流和肿瘤中的药物浓度来减弱 TKI 对肿瘤的输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EGFR) 的体细胞变异会导致激酶信号异常激活,大约 15% 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会出现这种情况。确诊为 EGFR 突变型 NSCLC 的患者对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 TKI) 有良好的初始临床反应,但肿瘤复发很常见并且发展很快。过去十年,人们对 EGFR TKI 获得性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理解治疗失败的两种主要途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EGFR 基因的其他基因组变异和替代激酶信号激活(所谓的“旁路激活”)。多种旨在克服这些 EGFR TKI 耐药模式的药物已获得 FDA 批准或正在临床开发中。表型转化是一种不太常见且不太清楚的 EGFR TKI 耐药机制,尚待临床解决。在获得性 EGFR TKI 耐药性的情况下,表型转化包括上皮-间质转化 (EMT)、肺腺癌 (LUAD) 向鳞状细胞癌 (SCC) 或小细胞肺癌 (SCLC) 的转化。SCLC 转化或神经内分泌分化与 TP53 和 RB1 信号失活有关。然而,允许谱系转换的确切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最近的报告表明,LUAD 和 SCLC 具有共同的细胞起源,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分化。目前,EGFR 突变型 SCLC 的治疗靶向选择仅限于传统的基因毒性化疗。同样,EMT 相关耐药性的基础尚不清楚。EMT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征是一系列中间状态,上皮和间质因子的表达各不相同。在获得性 EGFR TKI 耐药性的情况下,EMT 经常与旁路激活同时发生,因此很难确定 EMT 对治疗失败的确切贡献。EMT 相关耐药性的可逆性表明其表观遗传起源,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其他调整,例如基因改变和旁路激活。本综述将讨论与表型转化相关的 EGFR TKI 耐药性的机制基础,以及在 EGFR 突变型 NSCLC 中解决此类靶向治疗耐药性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