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新西兰经济复苏的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因素,例如新冠疫苗的供应、边境的开放程度以及全球经济的实力。然而,在新西兰,失业工人再培训和找到新工作的能力,以及企业家通过扩大现有业务、建立新企业和创造新就业机会来投资创造新就业机会的信心,也将是复苏的关键。Infometrics 预计这个过程将需要时间,这意味着即使疫苗问世并且边境可以在 2022 年初重新开放,新西兰随后的就业和经济活动回升也不会是立竿见影的。
在国内需求放缓和金融条件收紧的背景下分析了荷兰的脆弱性 ( 2 )。继疫情后几年的强劲增长之后,荷兰经济在 2023 年前三个季度出现萎缩。高通胀率对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导致私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出口量下降。然而,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工资增长显著。2023 年名义工资增长了 6.2%,导致实际工资回升。荷兰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空缺职位超过失业人数,多个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总体而言,预计 2023 年 GDP 增长率为 0.2%。 HICP 通胀率已从 2022 年的 11.6% 大幅下降至 2023 年的 4.1%。根据委员会 2024 年冬季中期预测,预计 GDP 增长率在 2024 年为 0.4%,到 2025 年将回升至 1.6%。预计这一上升趋势将受到私人消费进一步复苏和贸易前景改善的推动。由于通胀率下降和名义工资强劲增长,实际工资回升,私人消费将在 2024 年有所复苏。由于劳动力短缺和金融条件收紧,私人投资预计将保持疲软。经济前景的主要不确定性涉及这种联系的进一步恶化。与德国和非欧盟伙伴的高度融合使荷兰容易受到这些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的影响 ( 3 )。荷兰经济高度依赖德国和比利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 ( 4 ),而
继 2023 年底出现挫折之后,预计消费将从今年开始再次回升,这得益于家庭购买力的复苏。由于融资成本高昂以及住宅建筑翻修激励措施大幅减少,投资预计将大幅放缓。这些因素,尤其是后者,可能会导致建筑投资大幅下降,而国家复苏和复原计划 (NRRP) 下基础设施支出的增加只能部分缓解这一下降。预计 NRRP 规定的鼓励私人投资的措施将支持资本货物部分的增长,预计资本货物部分将在整个三年期间继续扩大。
2022 年,南非银行盈利强劲增长,因此,股本回报率 (ROE) 指标继续回升,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资本水平较高(资本充足率较高),仍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收入增长强劲,由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共同推动。因此,随着收入增长的恢复以及南非银行在更加数字化的世界中优化其成本基础,成本收入比呈下降趋势。信用损失率均在各家银行各自的周期内 (TTC) 目标范围内或以下,由于客户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某些领域呈上升趋势。
三个关键因素推动了近几个季度美国经济的扩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度的提高以及移民人数的激增。生产率增长的回升引发了对其起源的争论。特别是,人们对人工智能 (AI) 的积极影响大加炒作。然而,最近强劲的生产率增长与过去几年的疲软增长相比,可能代表着历史趋势的回归。虽然我们对人工智能可以带来的改进持乐观态度,但历史经验表明,新技术发展需要时间来提高生产率。我们认为周期性因素更有可能推动美国生产率增长;随着经济增长的改善,公司通常会优化运营,以从员工和资本中获得更多产出。
在 2024 年剩余时间内,预计美国的 GDP 增长将逐渐放缓,因为消费增长放缓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疲软,尽管投资增长可能仍将受到人工智能相关投资的支撑。与此同时,预计欧元区的 GDP 增长将逐步改善。尽管工业活动和投资在今年剩余时间内可能仍将保持低迷,但随着价格压力进一步缓解和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宽松,消费支出的强劲复苏将支撑经济增长。同样,在工资增长扩大和通胀压力缓解的推动下,预计日本的 GDP 增长将在今年内回升,同时私人消费也将走强。
瑞典出口商品需求疲软在很大程度上是欧元区发展的结果。2023 年,欧元区的 GDP 停滞不前,但失业率仍略有下降,目前处于历史低位。高能源价格和疲软的出口需求拖累了工业生产和出口,而快速的通货膨胀和高利率抑制了家庭消费。PMI 等多项指标(见图 7)表明,欧元区近期的增长将进一步疲软。通货膨胀率在 2023 年迅速回落(见图 6),并将在 2024 年趋于平稳,略低于 2%。因此,预计欧洲央行将在年中左右开始一系列降息(见图 8)。这将逐步刺激 GDP 增长,并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有所回升。
尽管经济数据良好,但断定经济已实现软着陆还为时过早,而且在美联储降息之前,这一结论仍将持续。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为 5.5%,远高于美联储自己估计的均衡利率或所谓的 r-star(即与既不抑制也不支持增长的货币政策相一致的利率)2.5%。美联储官员还明确表示,他们并不急于开始降息,因为他们希望绝对确保通胀率回到目标水平。政策制定者似乎更愿意冒着等待太久才降息并严重削弱经济甚至引发衰退的风险,也不愿冒着过早降息并让经济和通胀率回升的风险,因为后者对经济的打击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