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途径:在密苏里州,能源创新正在密苏里科技大学能源研究与发展中心、密苏里先进电力系统中心、密苏里大学物理与电力电子中心、锂离子卓越中心和密苏里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心等机构进行。
每架美国飞机都有NASA Glenn技术,使飞行器清洁,更安全,更安静。今天,我们正在对电气化飞机推进,高级材料和替代燃料进行革命性航空研究,以帮助国家实现其气候变化目标。我们还正在探索下一代超音速和高音飞机。通往月球的道路穿过俄亥俄州。Glenn的世界一流测试设施以及无与伦比的权力,推进和通信专业知识对于推进Artemis计划至关重要。Glenn的太阳能推进将有助于将未来的勘探任务推向月球,最终是火星,宇航员将进行科学研究并在表面上建立存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048-7),据科学杂志《自然》报道。总共有 180 次发射,SpaceX 的 78 次发射使美国位居榜首。中国成功发射了 62 次,几乎是俄罗斯的三倍,而欧洲的发射次数仅为 5 次。新西兰在美国公司 Rocket Lab 的帮助下从其私人太空港成功发射了 9 次,而印度的太空计划在 2022 年大幅扩展,发射了 5 次。
• “These [Class D] missions are thus a critical part of the SMD mission portfolio, but only if their management processes are aligned with their overall goals…SMD has been pursuing a streamlined process for implementing Class-D missions that recognizes their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in SMD's mission portfolio, which can only occur if management processes traditionally applied to other mission classes don't inadvertently suffocate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of these missions.我们注意到,此类管理更改的先前尝试不够具体,无法推动这一思维过程。” 2
独特的学术-商业重点(新加坡)。最后,东盟是一个独特的区域集团,具有共同目标,在与主要外国大国的合作方面拥有很多机会和灵活性,例如在东盟+框架的背景下。东盟主要航天大国与其先进的航天邻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尽管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航天计划的国家之一,并且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但它仍然受益于外国的支持,首先是 1960 年代日本对火箭研发的支持,然后是 21 世纪德国对卫星研发的支持。印度尼西亚还通过参与由中国和日本牵头的区域平台、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和亚太区域空间机构论坛(APRSAF)而受益。越南是太空领域的第一步,1980 年 7 月 23 日,亚洲首位宇航员范俊乘坐苏联的联盟 37 号飞船与礼炮 6 号空间站会合。随后,越南在法国和日本的学术、政府和工业支持下,发展了现有的卫星基础设施。菲律宾是该地区航天领域的最新进入者,其早期航天努力主要基于与日本大学的重要合作框架,培训了数十名年轻工程师,并部署了首颗国产微型和纳米卫星。 地区竞争催生丰富的太空生态系统 中国、印度和日本之间的竞争塑造了地区太空生态系统,通过双边或区域合作框架为成熟或有抱负的东盟航天国家创造了无数机会。地区竞争中最明显的是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和日本主导的亚太空间研究与合作组织。尽管这两个平台在新闻和学术出版物中经常互相争执,但它们的性质和目标却大不相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由日本政府创建和领导,并始终由当地组织者(2022 年越南)共同主办,是一个向区域外国家开放的区域讨论论坛。它承担的项目很少,因为它的目标是为区域空间部门提供一个定期交流和更新民用空间事务国家举措的场所。然而,中国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一个封闭的会员组织,旨在开展联合技术项目。除了展示软实力或规范实力外,几乎没有理由将这两个框架描述为激烈的竞争对手。事实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一直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印度和中国还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区域能力建设中心。这些分别是亚洲及太平洋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CSSTEAP,1995)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RCSSTEAP,2014)。这些中心提供奖学金计划以及知识和技术转让机会,从而提升各自国家的吸引力。亚洲主要航天强国领导的其他区域活动包括商业
(1)卫星遥感系统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天基部分已基本建成,能够进行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中国陆上观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发射资源三号03号地球资源卫星、环境灾害监测二号A/2B卫星、高分辨率多模成像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和一批商业遥感卫星。在海洋观测方面,中国已经能够利用海洋一号C/1D卫星和海洋二号B/2C/2D卫星的高分辨率影像,对全球相邻海域进行多种指标、多种尺度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