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rcid.org/0000-0001-7375-8574 电子邮件:eduardosimoes@uft.edu.br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说明哲学领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历史争论如何以新的方式延伸到以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为特征的量子物理学领域。为此,我们选择了一场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争论,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现实主义与尼尔斯·玻尔的现实主义之间的争论。对于后者来说,无论认知主体是否存在,现实都存在,而对于尼尔斯·玻尔来说,我们无法获得物质的最终现实,除非将其设置为具有理性的观察者的存在,这一立场在《互补性解释》(1927 年)中得到扩展 - 1935 年,玻尔提出了“关系主义”概念,根据该概念,量子态由量子对象与整个测量设备之间的关系定义。这是一场极其重要的辩论,因为它进一步巩固了新兴量子力学的成果,确保了玻尔在基于互补性解释的正统理论中的领导地位。在这里,在讨论量子理论时,我们不会对量子物理学、量子理论或量子力学这些术语进行任何区分。整个讨论都将以“量子理论”的名义进行。该理论试图分析和描述缩小维度的物理系统的行为,接近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大小。我们希望,当这两位物理学领域的巨人出色地提出支持他们辩护对象的论据时,读者能够欣赏他们的天才。关键词:爱因斯坦;玻尔;现实主义;反现实主义;量子力学。
自从著名的玻尔-爱因斯坦对话以来,人们就知道,在干涉实验中,不可能同时获得最大可见度的干涉图样和路径信息。量子力学的这一特性是其一致性所必需的,费曼 2 将这一特性提升为一个原则:每当不可能(甚至在原则上)获得路径信息时,就必须叠加概率幅度,而不是将概率相加,以进行实验预测。玻尔引入了互补性的概念来描述两个可观测量不能同时精确知道的情况,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就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对于玻尔来说,互补性是由于测量一个量(例如位置)的仪器的设计本身就排除了对互补量(这里是动量)的测量。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干涉和路径信息之间互补性的三个明确情况,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在第 2 节中,给出了双光子量子擦除器的实验实现;在第 3 节中,我们讨论了基于这些想法实现新的纠缠光子强源;在第 4 节中,我们介绍了与路径信息考虑密切相关的 Aharonov-Bohm 和 Einstein-Podolsky-Rosen 非局域性尖端之间的非平凡关系。
电磁辐射的性质,光电效应,氢原子的光谱,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 其假设,电子能量与不同轨道半径关系的推导,玻尔模型的局限性,物质的二重性质,德布罗意关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及其重要特征,原子轨道作为单电子波函数的概念,1s 和 2s 轨道的 - 和 -2 随 r 的变化,各种量子数(主量子数、角动量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及其意义,s、p 和 d 轨道的形状,电子自旋和自旋量子数,轨道中电子填充规则 - 构建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元素的电子排布以及半满和全满轨道的额外稳定性。
量子混沌是基础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和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毛细管间场[1–8]。早在量子力学成立之前,1913年玻尔就提出了量化规则,并利用该规则成功地预言了氢原子的能谱,很好地解释了实验观测得到的巴尔末公式。1917年,爱因斯坦将玻尔的量化规则扩展至相空间中具有全局环面结构的可积系统[9]。随后他注意到这些量化规则仅适用于可积系统,对更一般的不可积系统则不适用[9,10]。约半个世纪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受到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研究的启发,如何将半经典量化规则推广到不可积系统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发展了 Gutzwiller 的迹公式,指出尽管测度为零,但不稳定周期轨道在塑造量子谱涨落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11 – 23]。量子系统,如量子
摘要:这是一篇专门讨论互补性-语境性相互作用以及与贝尔不等式相关的评论。从互补性开始讨论,我指出语境性是它的种子。玻尔语境性是可观测量结果对实验语境的依赖性;对系统-仪器相互作用的依赖性。从概率上讲,互补性意味着联合概率分布 (JPD) 不存在。人们必须使用语境概率而不是 JPD。贝尔不等式被解释为语境性的统计检验,因此是不相容性的。对于与语境相关的概率,这些不等式可能会被违反。我强调,贝尔不等式测试的语境性是所谓的联合测量语境性 (JMC),即玻尔语境性的特例。然后,我研究了信号(边际不一致性)的作用。在 QM 中,信号可以被视为一种实验产物。然而,实验数据通常具有信号模式。我讨论了信号的可能来源——例如,状态准备对测量设置的依赖性。原则上,可以从信号阴影的数据中提取“纯语境性”的度量。这个理论被称为默认语境性 (CbD)。它导致不等式,其中有一个量化信号的附加项:Bell–Dzhafarov–Kujala 不等式。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玻尔原子来演示能量量化。更简单的方法是考虑一个一维问题,即一个电子被限制在一个盒子里。当我们研究量子力学本身时(即通过求解所谓的薛定谔方程),我们会发现盒子里的电子问题在数学上等同于弦上的波问题。在波动图中,这种对应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电子是波,而盒子是边界条件。然后,电子的(非相对论)能量由其动能给出:
斯蒂芬森或 Q 在麦克卢汉出版的作品中被提及,包括他的信件。在斯蒂芬森未发表的论文中,几页关于麦克卢汉的《机械新娘:工业人的民间传说》(1951 年)以及麦克卢汉的背景、书籍和概念的手写笔记提供了描述性评论,但没有对他的理论进行评价。此外,在密苏里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讲座(1987b 年)中,斯蒂芬森讨论了麦克卢汉和他的导师哈罗德·伊尼斯与 Q 的关系,他的录像采访(1988 年)包括关于意识的评论,这些评论与麦克卢汉的个人观念产生了共鸣。然而,在《广告量子理论》中,斯蒂芬森大大扩展了麦克卢汉与量子理论、互补性原则、传递性和实质性思维、传播和意识以及游戏理论的相关性,特别是通过麦克卢汉的“热”和“冷”媒体概念、他的三种不同的媒体文化——口头、印刷和电子——以及标题所暗示的他在广告方面的工作。本文将从斯蒂芬森发表的关于麦克卢汉的评论、他的私人笔记、他的演讲和录像采访中推断,以探索麦克卢汉和斯蒂芬森的传播理论在以下四个领域的融合:(1)探索与事实;(2)自我与媒介;(3)量子理论、互补性和实质性思维与传递性思维;(4)大众传播中的传播乐趣和游戏。根据斯蒂芬森 (1986) 的说法,麦克卢汉探索了传递性思维的起源,为传播方法论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其余的传播研究则以实质性思维进行。麦克卢汉和他的导师哈罗德·伊尼斯是“传播研究最深刻的两位先驱”,他们探索了口头、印刷和电子媒体的影响。在证明了口头、印刷和电子媒体在我们的文化中的普遍性之后,斯蒂芬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继续进行传递性思维而不是印刷中的实质性表达。斯蒂芬森将麦克卢汉的新认识论等同于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概念,斯蒂芬森认为 Q 方法论的“核心主观性”为麦克卢汉和玻尔的认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子力学方法论。在他的号召中,斯蒂芬森认为 Q 方法论是“麦克卢汉和尼尔斯·玻尔认识论必将迎来的第一股风”。本文将比较斯蒂芬森和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的核心概念,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