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对于调节运动、感觉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由于髓鞘形成在生命早期迅速发生,新生儿早期定植期间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通过失调免疫反应和神经元分化来改变正常的髓鞘形成。尽管儿童中普遍使用抗生素 (Abx),但新生儿 Abx 诱导的菌群失调对微生物群、肠道、大脑 (MGB) 轴发育(包括髓鞘形成和行为)的影响尚不清楚。我们假设新生儿 Abx 诱导的菌群失调会失调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损害大脑髓鞘形成并改变 MGB 轴。从出生后第 7 天 (P7) 到断奶 (P23),每天用 Abx 混合物 (新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 或水 (载体) 口服管饲新生儿 C57BL/6 小鼠以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在成年小鼠(6-8 周)中进行了行为(认知;焦虑样行为)、微生物群测序和 qPCR(回肠、结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 [PFC])。新生儿 Abx 给药导致成年期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生理受损,同时伴有细菌代谢物紊乱和行为改变(认知缺陷和抗焦虑行为)。在接受 Abx 治疗的小鼠的 PFC 区域中,对少突胶质细胞很重要的髓鞘相关基因(Mag、Mog、Mbp、Mobp、Plp)和转录因子(Sox10、Myrf)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荧光成像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了髓鞘形成增加,表明与成年期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新生儿 Abx 治疗的小鼠的 MBP、SOX10 和 MYRF 表达增加。最后,在完成 Abx 治疗后服用短链脂肪酸丁酸盐可恢复肠道生理、行为和髓鞘形成障碍,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介导这些影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之,我们发现新生儿 Abx 给药对 MGB 轴具有长期影响,特别是对
简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CIDP) 是一种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病,估计每 10,000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此病 (1)。尽管已描述了多种慢性炎症性神经病亚型和变体以及相应的各种缩写词,但 CIDP 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式,我们在此特别关注 CIDP 和 CIDP 模型。尽管对患者的首次描述可能起源于 19 世纪,但 Peter Dyck 及其同事在 1975 年首次将 CIDP 描述为“一种疾病分类实体”(2)。CIDP 的特征是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对称性丧失,诊断测试显示脱髓鞘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证据。其他病理特征包括间质水肿、洋葱球形成(提示反复脱髓鞘和髓鞘再生)以及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神经内膜炎症细胞浸润。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CIDP 的临床病程进展缓慢:但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表现为复发缓解型疾病 (3),根据定义,该疾病进展或复发超过 8 周。这种时间进程将 CIDP 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AIDP) 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 的其他亚型区分开来,后两者是单相的,通常在 3 至 4 周内达到高峰;尽管它们的临床病程也非常不均一。受 GBS 对应物成功的启发(4、5),国际 CIDP 结果研究 (ICOS) 最近启动,旨在更好地定义 CIDP 异质性并确定临床和生物学结果决定因素 (6)。这项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有望提供大量有关 CIDP 自然史的信息。与大多数其他慢性神经病不同,CIDP 是可以治愈的,尽管具有相当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和不同的成功率。目前 CIDP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和血浆置换。使用目前的治疗方法,只有 11% 的 CIDP 患者在停止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 5 年 (7)。此外,12% 的患者尽管接受了治疗,但仍有进展或复发,51% 的患者需要继续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因此,更具体、更有效的 CIDP 治疗方法是可取的,了解潜在的发病机制将促进这些治疗方法的发展。本综述将综合
摘要背景髓鞘碱性蛋白(MBP)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中第二丰富的蛋白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一直被视为创伤和疾病中脑组织损伤的标志物。目前尚无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MBP的报道。方法104例动脉瘤破裂的SAH患者,在破裂后24小时内接受血管内治疗,采集156份血液样本:SAH后0 - 3天104份,4 - 6天32份,9 - 12天20份。采用ELISA检测MBP水平,并与入院时的临床状况、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3个月时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AH 后 0 – 3 天的 MBP 水平在预后不良患者 (p < 0.001)、死亡患者 (p = 0.005)、接受颅内介入治疗的患者 (p < 0.001) 和脑出血 (ICH; p < 0.001) 患者中显著升高。SAH 后 4 – 6 天,颅内介入治疗 (p = 0.009) 和 ICH (p = 0.039) 后的 MBP 水平显著升高。SAH 后 0 – 3 天的 MBP 水平与 3 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cc = − 0.42) 以及 ICH 体积 (cc = 0.48) 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所有完全康复的患者在 SAH 后 0 – 3 天的 MBP 水平均低于检测限。血管内动脉瘤封堵术后,104例患者中86例(83%)MBP未升高。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外周血MBP浓度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手术或ICH所致),与治疗结果相关。血管内动脉瘤封堵术后MBP未升高,提示该技术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