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电池系统的原理是由国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的L. H. Thaller于1974年提出的,[1]专注于FE/CR系统,直到1984年。1979年,日本的电工实验室也取得了FE/CR系统开发的进展,该系统是新的能源和工业技术开发组织的一个项目[2]。在1980年代,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始开发钒流电池(VFB)。不久之后,由于Zn-Metal阳极对水系统的适应性较高,基于Zn的RFB被广泛报道,其中Zn/Br 2系统是首次报道。在1990年代,Regenesys Ltd发明了RFB系统,NABR在正面,而Na 2 S 4在负面为电解质。在2010年代之前,已经提出了许多类型的RFB系统,包括全铁,非水有机体和有机流量电池[3]。近年来,在提高其绩效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RFB,尤其是VFB和锌溴RFB被认为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并且正在积极部署在各种应用中。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