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经提出了多种机制来解释次级冰的产生(SIP),并且已经认可SIP在形成云冰晶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天气和气候模型都不考虑其云微物理方案中的SIP。在这项研究中,除了默认的rime分裂(RS)过程外,将超冷的雨/细雨滴(DS)和冰上的分解 - 冰碰撞 - 冰碰撞(BR)的两种SIP过程,即粉碎/碎片化。此外,还引入了两个不同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灵敏度实验,以研究在欧洲中部开发的基于温暖的深对流云中,SIP如何影响云微物理学和云相位分布。仿真结果表明,云微物理特性受到SIP过程的显着影响。冰晶数浓度(ICNC)增加了20倍以上,并且考虑到SIP过程,表面沉淀降低了20%。有趣的是,发现BR占主导地位,并且BR过程速率分别大于RS和DS过程速率,分别为四个和三个数量级。在实现所有三个SIP过程时,云中的液体像素数馏分在云层内部和云顶部下降,但降低取决于BR方案。模拟深度对流云中冰的增强面(IEF)的峰值为10 2-10 4,并在2 24 8 c处位于所有三个SIP过程,而IEF的温度依赖性对BR方案敏感。但是,如果仅包括RS或RS和DS操作,则IEF是可比的,峰值为6个,位于2 7 8 C,此外,关闭CASCADE效应导致ICNC和冰晶体混合率显着降低。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