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摘要:HER2+乳腺癌患者被用标记HER2+肿瘤细胞的药物治疗,以通过免疫系统消除,下调HER2活性和/或阻止形成HER2二聚体,包括Neuregulin-1受体HER2-HER3。针对HER2靶向的疗法通过降低复发风险,但不能防止脑转移。原因尚未完全理解。我们在203个脑转移和34个原发性乳腺肿瘤样品中量化了HER2-HER3二聚体。与患者匹配的乳腺肿瘤相比,乳腺,卵巢,肺和肾脏癌的脑转移酶的二聚体频率相对较高。但是与HER2/HER3表达或激活没有可靠的相关。在体外实验中,pertuzumab未能抑制HER2+乳腺癌细胞中的HER2-HER3二聚体。这些发现可能会提供有关HER2靶向疗法的颅内和颅外效率差异的见解。
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可改善EGFR罕见突变患者的预后(6),但目前尚无针对该人群的治疗策略标准指南。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肺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发生率为50%(7),曾有G719X伴S768I突变的病理报道,但此例为早期腺癌,这种突变其实也存在于肺腺癌中,并不罕见(8),另外,首例以个案形式报道的严重非经典EGFR突变型肺癌鳞状细胞癌经综合治疗后OS较长。EGFR突变是亚洲肺腺癌患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但在肺鳞状细胞癌中仅占3.6%(9),因此,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单独存在非典型EGFR突变的情况非常罕见。本文报道一例G719X基因突变的肺鳞癌患者,其生存结局与EGFR经典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相似。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为肺鳞癌患者罕见G719X突变的治疗提供参考。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20% 至 25% 的侵袭性乳腺癌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 或 ErbB2)过表达有关,且预后不良。HER2 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然而,尽管该疗法有诸多好处,但其心脏毒性却是一个主要问题,尤其是当 HER2 靶向治疗与蒽环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目前,这种心脏毒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HER2 靶向药物抑制 HER2/NRG 1 二聚体的形成,导致心肌细胞线粒体中 ROS 增加,并抑制 PI3K/Akt 和 Ras/MAPK 通路,导致细胞凋亡。抗氧化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与ErbB2靶向药物合用可能具有心脏保护作用。NT-proBNP可用于HER2靶向治疗期间曲妥珠单抗所致心脏毒性的监测,可作为临床预测心脏毒性的生物学标志物。NT-proBNP检测具有非侵入性、廉价、可重复性等特点,值得临床医生重视。本文旨在探讨ErbB2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临床特点、诊断策略和干预策略。
该研究发现,在接受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和阿法替尼治疗的 74 名 IV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 47 名(63.5%)出现至少一种皮肤不良事件,这与之前在泰国 9,10、亚洲和欧洲 7,8,14 的研究结果一致。最常见的皮肤不良事件是干燥症 (65.9%),与之前在泰国 9,10 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其他国家(日本 4 、意大利 7 、美国 8 )的结果不太可能一致,最常见的皮疹是丘疹脓疱性皮疹。这是因为 EGFR 抑制剂抑制了表皮生长因子作为皮肤上皮层的屏障,从而导致干燥症。此外,一些患者之前接受过的化疗是细胞毒性药物,导致上皮层的改变。同时,泰国人经常在热带国家用香皂洗澡。尽管如此,并没有标准的标准来评估干燥症。
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癌症,其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患有早期疾病和有利的预后;然而,主要包括高级或II型子宫内膜癌(例如浆液,透明细胞和癌)的子宫内膜癌表现出晚期/复发性疾病和衰退预后。具有侵略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新颖的治疗性开发。最近的基因组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在20%-I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基因扩增。从历史上看,HER2有针对性的治疗已为包括乳腺癌和胃癌在内的各种主要癌症开发。值得注意的是,HER2针对I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也有望改变。同时,应建立对子宫内膜癌的优化HER2测试,作为同伴诊断。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有关子宫内膜癌,当前治疗,优化HER2测试,有关HER2靶向治疗的关键临床试验的最新发现,以及包括侵袭性子宫内膜癌的未来方向,包括浆液性癌和癌肉瘤。
根据WHO肿瘤分类实用方法组织(非WHO官方组织)的诊断标准,缺乏GBM组织学特征的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可能同时具备以下分子遗传学特征之一:EGFR扩增;7号染色体获得/10号染色体缺失;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均应诊断为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IDH野生型,具备GBM分子病理学特征,WHO IV。随着对GBM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不断加深,针对特定信号通路和微环境的药物研究也越来越多,如靶向药物、抗血管药物和免疫治疗等,但这些药物单独使用对GBM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使用特定的抗体阻止免疫检查点分子促进的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L1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免疫肿瘤学的主要突破。全身PD-L1表达宠物成像可能可以更好地预测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靶向疗法的反应。对PD-L1表达的成像是用adnectin蛋白18 F-BMS-986192的PET可行的。然而,诸如BMS-986192等蛋白质的无线电流效仍然复杂,标记产率较低。因此,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68个标记的adnectin蛋白(68 GA-BMS-986192)的开发和临床前评估,以促进临床试验。方法:在pH 5.5(50 c,15分钟)中,在Naoac-Buffer中进行了Dota-Conjugated adnectin(BXA-206362)的68 GA标记。使用稀薄的层色谱和射射色液相色谱法分析了37 C时人血清中的体外稳定性。PD-L1结合测定法使用转导的PD-L1 - 表达淋巴瘤细胞系U-698-M和野生型U-698-M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使用PD-L1 - 正阳性和PD-L1 - 阴性U-698-m - 轴承NSG小鼠进行了PD-L1 - 阳性和PD-L1 - 负L1 - 阳性和PD-L1 - 阴性-L1 - 阴性-L1 - 负L1 - 阳性和PD-L1 - 阴性-L1 - 阳性和PD-L1 - 负L1 - 阴性-L1 - 阳性 - L1 - 阳性 - 986192。结果:68 GA-BMS-986192的定量放射化学产率超过97%并且具有较高的放射化学纯度。PD-L1 - 阴性肿瘤仅显示背景放射性摄取(0.6 6 0.1%ID/g)。对未标记的腺素过量的过量共同注射会使PD-L1的肿瘤摄取摄入超过80%。在人类血清中的体外稳定性95%后4Hofcubation.highandspecifinfienting对人PD-L1的68 Ga-bms-986192 - 表达癌细胞的结构与各自的PD-L1 Expres-Expres-exion水平密切相关。体内,68 GA-BMS-986192在PD-L1损伤后1小时吸收率很高 - 阳性肿瘤(9.0 6 2.1 2.1个百分比注射剂量[%id]/g)和肾脏(56.9 6 6 9.2%ID/g),在其他组织中可忽视的UPTAKE。结论:68 GA-BMS-986192启用了轻松的放射合成和归档scellentinvitroandinvivopd-l1 - 靶向性呈现。Hightumorutake与低background的早期成像时间点相结合,证明了68 GA-BMS-
摘要。背景/目的:关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在膀胱癌中的过度表达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的报告建议针对该抗原。材料和方法:我们生成了靶向毒素 EGF-PE40,该毒素由人类表皮生长因子 (EGF) 作为结合域和 PE40(假单胞菌外毒素 A 的截短版本)作为毒素域组成。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表达 EGFR 的膀胱癌细胞测试 EGF-PE40 的结合情况,并通过 WST 活力测定测试细胞毒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查细胞凋亡的诱导情况。结果:靶向毒素特异性地引发膀胱癌细胞的细胞毒性,50% 抑制浓度 (IC 50 ) 值在低纳摩尔或皮摩尔范围内,并且比 EGFR 抑制剂厄洛替尼的细胞毒性高出约 1,250 至 1,500 倍。EGF-PE40 的细胞毒性基于诱导细胞凋亡。结论:EGF-PE40 是未来治疗膀胱癌的有希望的候选药物。
表皮分解bullosa(EB)定义了稀有的,遗传性的皮肤脆弱性疾病的子集,这些疾病具有机械性创伤时可变严重程度可变的特征性粘液性泡沫[1]。迄今为止,已将16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鉴定为EB的根本原因。这些基因主要编码与皮肤和粘膜表皮和皮肤表皮基质基底膜区(BMZ)维持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有关的蛋白质。突变导致这些蛋白质的功能降低或功能丧失,不仅损害了组织的稳定性和弹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关键的细胞过程会影响组织自身修复和维持其障碍功能的能力[2]。在观察到的高表型变异性中反映了该疾病的遗传异质性,范围从轻度局部起泡到伴有几种次要并发症的差异和广义侵蚀。此外,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不限于皮肤,而是在其他上皮组织(气遗传,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或间充质器官(光滑和骨骼肌)中无处不在。这使EB的全身性疾病更为严重,与Primary多器官介入以及伴随的次要次要外并发症以及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图1)[3,4]。表皮分解bullosa基于BMZ内的水泡水平,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该水平由受影响蛋白的组织定位定义。EB单纯形(EBS),其特征是表皮内泡沫,最常见于KRT5,KRT14和PLEC1中的突变。lamina lucida内的水泡定义为junctional subtype(jeb),主要是由lamb3和col17a1突变引起的。营养不良的EB(DEB)呈现带有皮肤(即亚果皮densa)的泡沫,是由Col7a1的改变引起的。最后,由于
背景:原发性胰腺粘液表皮样癌(ME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1959年至2020年发表的英文论文中仅有11例报道。MEC通常发生在涎腺中,但也有发生在胰腺的病例报道。尽管胰腺MEC被认为是一种低度惰性癌,但它常侵犯周围淋巴结并发生转移。胰腺MEC的预后不理想。迄今为止,胰腺MEC的基因改变、突变基因之间的机制关系和信号通路尚不清楚。患者和方法:本文介绍了一例罕见的原发性胰腺MEC病例,患者为56岁的男性,伴有肝转移。对两个肝转移灶进行了远端胰腺切除和射频消融(RFA)的根治性手术。利用靶向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包括STRING、DAVID、cBioPortal、DGidb和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HPA),阐明胰腺MEC中突变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特点。结果:观察到8个基因突变(TP53、KRAS、ATR、FLI1、FLT4、MAGI2、RBM10和TNFAIP3),通过靶向基因测序计算出胰腺MEC的肿瘤突变负荷(TMB)为5.6 muts/Mb。患者随后接受辅助化疗,并在手术三个月后死亡。构建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显示8个突变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本文根据GO和KEGG对8个基因突变的功能和通路进行了20个肿瘤相关结果的分析,并进一步将胰腺MEC与胰腺导管腺癌的生物学功能和特点进行了比较。结论:胰腺MEC需要早期有效的治疗,淋巴结转移和多器官转移是预后不良因素。胰腺MEC可以与其他具有特征性临床表型、分子改变、功能信息和富集途径的胰腺癌进行比较。关键词:胰腺粘液表皮样癌,靶向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