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图 4:药物反应与 CDKN2A 缺失相关。DSS 3 对 (A) 克拉屈滨、(B) 氯法拉滨、(C) 帕比司他和 (D) 莫西替诺他的反应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按 CDKN2A 状态分组(突变和深度缺失合并为缺失)。每个点代表一个单独的细胞系。中心线为平均值,括号为标准差。使用 Mann-Whitney 检验确定显著性,** p < 0.01,* p < 0.05。
胆囊癌 (GBC) 罕见,但却是胆道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不幸的是,只有一小部分癌症患者可以接受手术切除,这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数十年来,该病的高死亡率一直保持不变。为了从根本上避免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由于先进技术措施(例如,下一代测序、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出现,许多治疗方法得到了大力创新,其中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于纳米颗粒的递送系统。在当前的综述中,我们主要关注能够特异性抑制控制 GBC 中异常信号级联的单个关键分子的靶向治疗。GBC 靶向治疗的全球临床试验已更新,可能为这种致命疾病的新病理学和治疗见解提供巨大价值,最终提高治疗效果。
一项研究暗示了自噬1(AMBRA1)的蛋白质过表达(AMBRA1),这是自噬的关键调节剂,促进了胆管癌的细胞浸润和预后不良(15)。与此同时,一种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一种调节正常细胞发育中涉及的信号传导途径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是固体肿瘤中常见的肿瘤基因之一,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神经细胞母细胞瘤(16-19)。crizotinib是一种特异性结合与碱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抑制剂,可导致抑制下游信号通路(20)。crizotinib已被批准为ALK -ADACDACDER 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尽管已经报道了胆道癌的ALK过表达,但ALK融合,特别是AMBRA1- ALK仍未报告。此外,关于克唑替尼在GBC携带ALK重排或过表达的GBC有效性的报告仍然有限。在这里,通过使用NGS,我们发现了对Crizotinib具有出色治疗反应的GBC患者的新型AMBRA1- ALK融合。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大量研究揭示了PPARγ与多种肿瘤的关系,但PPARγ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和功能尚存在争议。已证实PPARγ通过调节增殖、凋亡、转移、活性氧(ROS)和脂质代谢影响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PPARγ-SIRT1反馈环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考虑到膀胱癌化疗后复发率高的特点,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PPARγ与膀胱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此外,PPARγ配体作为膀胱癌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也已被揭示。总之,本综述总结了相关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以探索 PPAR γ 在膀胱癌中的复杂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