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CF33 是一种新型嵌合溶瘤痘病毒,编码人类钠碘转运体 (hNIS) 转基因。转基因插入 J2R 基因座的病毒胸苷激酶基因位置,导致正常细胞中病毒复制减弱。工程病毒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导致肿瘤细胞裂解,释放肿瘤和病毒相关抗原并刺激抗肿瘤免疫。 • MAST 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多中心 I 期研究,评估 CF33-hNIS 肿瘤内 (IT) 或静脉内 (IV) 给药的安全性,无论是作为单一疗法还是与派姆单抗联合用于转移性或晚期实体瘤患者。方法研究设计 MAST 研究正在评估 CF33-hNIS 单独或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通过 IT 或 IV 给药的安全性,适用于既往接受过 ≥ 2 种治疗方案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NCT05346484)。CF33-hNIS 在 C1D1 和 C1D8 以 21 天为一个周期给药,之后每个周期的 D1 给药。联合组的帕博利珠单抗从 C2D1 开始,每三周给药一次。该研究分为两部分。第 1 部分遵循 3+3 剂量递增方案,与每种 CF33- hNIS 给药途径(IT 和 IV)和每种治疗方案(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无关,CF33-hNIS 剂量水平最多可达 7 个,范围从 8.6x10 5 至 3.0x10 9 PFU
Hedgehog (HH) 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稳态和致癌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HH 配体通过与受体 patched 1 同源物 (PTCH1) 结合来激活信号转导。在没有 HH 配体的情况下,PTCH1 会阻止 Smoothened (SMO) 将信号传递给下游胶质瘤相关致癌基因同源物 (GLI) 转录因子。HH 配体与 PTCH1 结合,解除 PTCH1 对 SMO 的抑制,使 SMO 向下游效应物 GLI 发出信号,GLI 通过特定的基因组 DNA 序列 (TGGGTGGTC) 激活靶基因 [3,4]。通过 HH–PTCH1–SMO 轴激活 GLI 蛋白被视为典型的 HH 信号通路。除经典途径外,一些分子可以绕过配体-受体信号轴来激活 GLI,这些类型的调节被视为非经典 HH 信号。非经典 HH 信号存在于恶性疾病中。据报道,KRAS 信号 [ 5 , 6 ]、转化生长因子 β (TGF β ) [ 7 ]、AKT [ 8 ]、蛋白激酶 C (PKC) [ 9 ] 和 SOX2-溴结构域蛋白 4 (BRD4) [ 10 ] 通过非经典途径调节 HH 信号。化疗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化疗耐药成为癌症治疗的一大障碍,因为内在耐药发生在治疗开始时甚至治疗之前,或在治疗初次起效后发生获得性耐药,导致复发[11,12]。铂类、5-氟尿嘧啶 (5-FU) 和吉西他滨是胃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化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其耐药机制已被研究。化疗耐药的机制包括癌症干细胞 (CSC)、肿瘤微环境和 ATP 结合盒 (ABC) 转运蛋白家族蛋白[13-15]。我们小组研究了胃肠道癌症的耐药性,发现 HH 通路是导致耐药性的原因之一。本综述重点介绍 HH 通路与胃肠道癌症耐药性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并研究可能克服 HH 介导耐药性的新药物和策略。
•PDAC在其他癌症类型中经常表现出抑制肿瘤SMAD4的损失,这通常与附近的管家酶的共同删除有关,Malic酶2(ME2)
炎性体是一种胞质多蛋白复合物,在炎症和细胞死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炎性体复合物中的传感器蛋白检测到各种微生物和内部刺激,从而导致随后的caspase激活。胱天蛋白酶的激活导致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B和IL-18或凋亡的成熟。炎性体功能障碍与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看来,肠道菌群和炎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胃肠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诱导炎性蛋白的表达和激活,这与肠道中的体内平衡和疾病有关。同样,尽管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体激活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这反过来又影响了疾病进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当前的概念和最新的见解,这些概念和肠道共生微生物联系起来。我们描述了炎症体和共生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相互作用与宿主中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后果有关。
摘要:影响胃肠道系统的癌症非常普遍,其发病率仍在增加。其中,胃癌和胰腺癌的预后很差(存活率为 5-20%),被定义为难以治疗的癌症。这反映了对新治疗靶点的迫切需求以及个性化治疗的目标。作为确定靶点和测试治疗干预措施的先决条件,开发完善、可转化和可靠的临床前研究模型至关重要。本综述讨论了患者来源的类器官 (PDO) 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 (PDX) 在胃和胰腺导管腺癌 (PDAC) 中的开发、优势和局限性。第一代和下一代多细胞 PDO/PDX 模型被认为可以在临床前环境中忠实地生成患者特定的化身,为这些难以治疗的癌症开辟新的治疗方向。令人兴奋的是,PDO 与免疫细胞或基质细胞共培养、芯片类器官模型和人源化 PDX 等未来机会是一个全新领域的基础,可提供接近人类的模型。这些工具可用于了解癌症异质性,这对于铺平更多肿瘤特异性疗法的道路以及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摘要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医学时代,从患者那里获取的数据将越来越复杂,以确定正确的诊断、预测结果和指导治疗。我们预测,最有价值的数据将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高度动态的系统产生。三维 (3D) 类器官有望成为各种胃肠道 (GI) 疾病的极有价值的系统。在实验室中,类器官已经成为强大的系统,可以模拟分子和细胞过程,以惊人的细节协调自然和病理生理人体组织的形成。临床前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地证明,这些培养皿中的器官可以利用患者来源的材料来模拟免疫、肿瘤、代谢或感染性胃肠道疾病。技术突破现在允许研究健康和疾病中的细胞通讯和器官间串扰的分子机制,包括沿肠脑轴或肠肝轴的通讯。尽管在从胃肠道各个部位培养经典 3D 类器官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开发这些系统以最好地帮助患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器官芯片、工程仿生系统(包括工程类器官)、微制造、生物打印和增强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等新平台将为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和个性化医疗开辟更好的途径。本综述将重点介绍一些已建立的方法以及胃肠病学领域中类器官的一些令人兴奋的新观点。目前,该领域准备向前发展,并以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形式影响许多目前难以治愈的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是最常见的肉瘤,其特征是 KIT 蛋白过度表达,肿瘤通常由致癌 KIT 突变驱动。针对性抑制 KIT 彻底改变了 GIST 治疗,开启了治疗实体恶性肿瘤的精准医疗时代。在这里,我们首次使用 KIT 特异性 DNA 适体进行 GIST 的靶向标记。我们发现抗 KIT DNA 适体以 KIT 依赖的方式结合细胞,并且在体外对 GIST 细胞标记具有高度特异性。在功能上,KIT 适体以类似于 KIT 单克隆抗体染色的方式结合细胞外 KIT,并在体外在细胞内运输。KIT 适体以突变不可知的方式结合分离的原代人类 GIST 细胞,因此标记了具有 KIT 和 PDGFRA 突变的肿瘤。此外,KIT 适体还特异性标记了完整的人类 GIST 组织(体外),以及小鼠腹膜异种移植,灵敏度高。这些结果代表了首次使用基于适体的方法在体外和体内进行 GIST 的靶向检测。
1 伊朗德黑兰沙希德·贝赫什提医科大学胃肠病学和肝病研究所胃肠道疾病基础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心,2 伊朗德黑兰塔比亚特·莫达雷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分子遗传学系,3 伊朗德黑兰沙希德·贝赫什提医科大学胃肠病学和肝病研究所胃肠病学和肝病研究中心,4 意大利卡塞塔坎帕尼亚“路易吉·万维泰利”大学环境、生物和制药科学与技术系 (DiSTABiF),5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研究委员会 (CNR) 遗传学和生物物理研究所 (IGB) “阿德里亚诺·布扎蒂-特拉韦尔索”,6 生殖生物医学研究遗传学系伊朗德黑兰 ACECR 鲁瓦扬生殖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心
1 萨拉曼卡大学实验肝病学和药物靶向 (HEVEPHARM) 小组,IBSAL,37007 萨拉曼卡,西班牙; mjmonte@usal.es (MJM); rociorm@usal.es (RIRM); marta.rodriguez@usal.es (MRR); elisah@usal.es (EH); masensio002@usal.es (MA); saraortizriv@usal.es (SO-R.); candelacives@usal.es (CC-L.) 2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 Biomédica en Red de Enfermedades Hep áticas y Digestivas (CIBERehd),卡洛斯三世国立卫生研究院,28029 马德里,西班牙; jgonga@unileon.es (JG-G.); jl.mauriz@unileon.es (JLM) 3 罗马大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系“Vittorio Erspamer”,00185 罗马,意大利;silvia.digiacomo@uniroma1.it 4 莱昂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IBIOMED),Vegazana s/n 校区,24071 莱昂,西班牙 5 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制药和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药物生物学系,Staudinger Weg 5,55128 美因茨,德国;efferth@uni-mainz.de * 通讯地址:jjgmarin@usal.es (JJGM);obriz@usal.es (OB);电话:+34-663182872 (JJGM);+34-663056225 (OB)
摘要 舒尼替尼常见的心血管毒性主要包括高血压、QT 间期延长、左心室功能障碍 (LVD) 以及不太常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本文报告了一名 67 岁女性在使用舒尼替尼 24 个月后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例。我们的病例强调了在服用舒尼替尼期间严格且定期进行心血管监测的重要性。它还表明,在维持心力衰竭治疗的情况下重新引入舒尼替尼是安全的。这种心脏毒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没有可用的保护性疗法。因此,需要在这些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为患者开具和治疗舒尼替尼的医疗专家应注意这些情况的可能发生,并对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关键词:心脏毒性、随访、心力衰竭、再次使用舒尼替尼、治疗 引用本文为:Ben Kridis W、Masmoudi S、Charfiddine S、Khanfir A。舒尼替尼诱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伊朗医学档案。2022;25(6):399-401。doi:10.34172/aim.20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