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于 2014 年批准 alvocidib 用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6)。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黄酮类化合物对癌症具有化学预防作用 (7-9)。多甲氧基黄酮 (PMF) 是被两个或多个甲氧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各种药用植物和柑橘的研究表明,PMF 的结构变化很大,例如较小的甲氧基黄酮和结构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包括 5,6,7,4'-四甲氧基黄酮、橘皮素、3,5,6,7,3',4'-六甲氧基黄酮、川陈皮素、3,5,6,7,8,3',4'-庚甲氧基黄酮和金圣草素。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抗肿瘤能力有重大影响,但很少有研究
引言侵入性真菌感染对于受损系统受损的人,包括癌症患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固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这是可怕的并发症。真菌病原曲霉属。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哮喘,慢性感染和侵入性疾病。侵入性真菌感染仍具有升高的死亡率(1-4),这表明先天免疫系统是针对这些破坏性感染的第一道防线(5,6)。作为真菌感染的第一反应者,中性粒细胞通过多种效应子功能发挥抗真菌活性,包括蜂群,吞噬作用和活性氧(ROS)产生。激活中性粒细胞模式识别受体会触发这些效应子功能和随后的细胞因子分泌。然而,在许多免疫抑制的个体中,产生嗜中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能力降低,导致侵入性真菌感染的风险升高,包括浸润性曲霉病。酪氨酸激酶对抗真菌免疫中的中性粒细胞效应功能至关重要(7-9)。曲霉细胞壁碳水化合物通过脾酪氨酸激酶(SYK)触发细胞内信号传导和效应子功能(10,11)。Bruton的酪氨酸激酶(BTK),一种Syk的激酶向下流,介导了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先天免疫细胞中的抗真菌反应(12)。这些激酶在抗真菌免疫中至关重要,但针对这些分子的小分子抑制剂是B细胞恶性肿瘤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有效疗法(13-16)。
癌症是全世界死亡的第二个原因,由于缺乏早期诊断和常规疗法后的高复发率,仅因心血管疾病而超越心血管疾病。化学疗法抑制了癌细胞的快速生长,但它也会以快速增殖速率影响正常细胞。因此,必须制定其他安全,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基因治疗,以显着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预期寿命。基因疗法的目的是将治疗基因转染到宿主细胞中以表达自身并引起有益的生物学作用。然而,所提出的策略的效率不足以在诊所提供基因治疗的全部潜力。所选择的输送载体类型(病毒或非病毒)取决于基因治疗的所需特定型。第一个基因治疗试验是用由病毒启动子(例如CMV启动子)驱动的治疗基因进行的,CMV启动子除了癌细胞外诱导非特殊毒性的毒性。在肿瘤中使用过表达的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在给定肿瘤中诱导治疗基因的特定表达,从而增加了其局部活性。已经开发了几个癌症和/或肿瘤特异性启动子系统来靶向癌细胞。基因疗法可用于补充传统疗法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综述旨在提供有关针对癌症和/或肿瘤特异性启动子靶向基因治疗的最新信息,包括癌症抑制基因,自杀基因,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雇用的运输车辆类型。
高度活跃的有氧糖酵解为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提供代谢需求。毛兰素是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据报道其在多种癌症中发挥抗肿瘤活性。然而,毛兰素是否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氧糖酵解具有抑制作用以及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毛兰素抑制了NSCLC细胞的活力和增殖,并诱导了细胞凋亡。此外,毛兰素通过降低HK2的表达明显抑制有氧糖酵解。从机制上讲,毛兰素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激活,进而下调HK2的表达。同时,毛兰素在体内抑制了HCC827肿瘤的生长。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天然产物毛兰素可以抑制有氧糖酵解,并通过 Akt-GSK3 β 信号通路在 NSCLC 细胞中发挥强大的抗癌作用。
在癌细胞中,纺锤体形成检查点(SAC)的抑制剂激活了DSRNA识别途径,不仅是先前报道的DSDNA识别途径,而且还通过诱导DSRNA在细胞质量中的积累而诱导DSRNA识别途径,并具有染色与非分开(*3)。我们还揭示了DSRNA识别途径的激活诱导抗肿瘤免疫相关因子的分泌,例如T细胞趋化因子和1型干扰素,这些因子促进了T细胞迁移和激活。接下来,为了阐明与非隔离的染色对,使用免疫沉淀产生的dsRNA特异性识别dsRNA,并通过免疫药物的序列确定了序列的序列,并确定了序列的序列,并确定了序列的差异,并确定了sac抑制剂的浓缩。结果,我们发现DSRNA倾向于由散射的重复序列(*5)产生,这些重复序列(*5)相对接近基因组中的基因区域,并且在非编码区域(*4)周围被ATAC-SEQ检测为开放染色质区域,并且染色质构象可能影响散射重复的转录活性。还知道,当SAC抑制诱导染色体敞开时,形成了包含称为微核的不完整基因组的细胞内细胞器,在纯化了细胞核和微核并分析包含的RNA后,它揭示了许多转录产物。最后,在小鼠模型中,我们使用缺乏MAV中的细胞在囊肿抑制剂后分析了肿瘤的生长,该细胞在DSRNA识别途径中起着核心作用和免疫缺陷小鼠(*6),并发现囊抑制剂通过抗衰测依赖性依赖于DSRNA的活性在DSRNA上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
现在,弗劳恩霍夫 LSC-Onco (激光扫描肿瘤学) 项目的研究人员通过将激光扫描显微镜和荧光肿瘤标记物相结合,找到了快速、可靠的解决方案。使用显微镜,医生可以检查肿瘤切除区域周围的组织——甚至无需离开手术室。弗劳恩霍夫生物医学微电子和光学系统中心 MEOS 负责人 Michael Scholles 解释说:“预先应用的荧光标记物可让医生看到切口后可能残留的任何癌细胞。然后可以非常精确地完全切除这些细胞。”该技术由埃尔福特弗劳恩霍夫中心开发,MEOS 在这里研究生命科学、微电子、光学和光子学领域的关键技术。该项目涉及德累斯顿弗劳恩霍夫光子微系统研究所 IPMS 和莱比锡弗劳恩霍夫细胞治疗和免疫学研究所 IZI 的研究人员。
转移起始细胞 (MIC) 具有干细胞样特征,可引起转移性复发并抵抗化疗,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我们在此表明,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体内含有高表达 CX3CR1、OCT4a (POU5F1) 和 NANOG 的肿瘤细胞。CX3CR1 表达或信号传导受损会阻碍细胞系形成肿瘤球体,我们从中分离出与患者肿瘤相似的共表达 CX3CR1 和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小亚群。这些罕见的 CX3CR1 High 细胞在小鼠模型中显示出转录组谱,这些转录组谱富含调节多能性的途径并具有转移起始行为。缺乏这些特征的癌细胞 (CX3CR1 Low) 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获得 CX3CR1 相关特征,这意味着 MIC 可以不断从非干细胞癌细胞中出现。CX3CR1 表达还赋予了对多西他赛的抗性,而长期用多西他赛治疗会选择具有去富集转录组谱的 CX3CR1 High 表型,以进行凋亡途径。这些发现提名 CX3CR1 作为类干细胞肿瘤细胞的新标记,并为未来开发针对 CX3CR1 信号传导和(重新)表达的方法作为预防或控制转移起始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概念基础。
摘要:对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耐药性是成功治疗癌症的主要问题之一。已发现各种机制导致耐药性。其中一种机制是溶酶体介导的耐药性。溶酶体已被证明可以捕获某些疏水性弱碱性化疗药物以及一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从而将其隔离在细胞内靶位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溶酶体隔离之后,其内容物会通过胞吐作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抗癌药物在溶酶体中的积累主要是由离子捕获引起的,但也有描述某些药物主动转运到溶酶体的情况。溶酶体低 pH 值是离子捕获所必需的,这是通过 V-ATPase 的活性实现的。在实验条件下,溶酶体趋化剂和 V-ATPase 抑制剂可以成功抑制这种隔离。临床试验仅对溶酶体药物氯喹进行了试验,结果不太成功。本综述的目的是概述溶酶体隔离和酸化酶的表达(癌细胞化学抗性的尚不为人所知的机制)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形式的抗性的可能性。
ALDH1A、Oct4 和 Nanog 等癌症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可诱导癌细胞干性、增加转移并抑制癌细胞凋亡 (4)。此外,癌细胞的耐药性也是 CRC 治疗失败的原因。耐药性限制了化疗效果,并与 DNA 修复过程的改善和药物外排泵机制有关 (5, 6)。最近的研究表明,分子靶向疗法可能是治疗 CRC 的有效方法 (7-9)。因此,发现新的靶点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对于 CRC 的治疗至关重要。细胞朊病毒蛋白 (PrP C ) 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在神经和其他组织中表达,调节多种细胞过程,如细胞死亡、存活、增殖和分化 (10, 11)。 PrP C 的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例如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和朊病毒病(1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rP C 对多种癌症中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耐药性等功能有显著影响(13,14)。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缺氧会增加 PrP C 的表达,而 PrP C 则会调节 CRC 细胞中的癌症干细胞标志物(15)。在胃癌患者中,PrP C 的表达与癌细胞侵袭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也已被证实(16)。此外,PrP C /P-糖蛋白 (P-gp) 复合物的形成也会增加乳腺癌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17)。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关于朊病毒对癌细胞增殖、转移及耐药性影响的研究,但关于PrP C对CRC细胞中癌症干细胞标志物表达、迁移、侵袭及耐药性影响的研究尚不足。本研究主要探讨PrP C对肿瘤干细胞特性(如肿瘤球形成、癌症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以及朊病毒蛋白对CRC细胞迁移、侵袭及耐药性的影响。
癌症的持续生长是由自我更新的恶性细胞亚群所驱动的。通过抑制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来靶向不受控制的自我更新已被证明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我们表明可以通过干扰癌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来选择性地剥夺癌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组蛋白 H1.0 是一种抑制多种癌症类型癌细胞自我更新的肿瘤抑制因子,临床上耐受性良好的化合物 Quisinostat 可以广泛诱导其重新表达。通过 H1.0,Quisinostat 可抑制癌细胞自我更新并停止肿瘤维持,而不会影响正常的干细胞功能。Quisinostat 还可以阻碍靶向治疗后存活的细胞的扩增,与癌症类型和耐药机制无关,并抑制肺癌小鼠模型中的疾病复发。我们的结果表明 H1.0 是 Quisinostat 抗肿瘤作用的主要介质,并表明靶向治疗和 Quisinostat 的序贯给药可能是一种广泛适用的策略,可以诱导患者的长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