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脑损伤 (ABI) 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下降。大约 50%–60% 的创伤性脑损伤 (TBI) 患者表现出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30% 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需要帮助[1]。另一方面,70%–96% 的中风患者不同程度地有认知障碍[2]。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功能独立性的丧失[3]和残疾[4]。ABI 是全球的主要健康负担。据估计,欧洲中风和 TBI 的费用为 971 亿欧元[5],美国为 2210 亿美元[6]。认知干预是指提供的神经心理干预措施,旨在康复、恢复或补偿 ABI 后的神经认知障碍。多年来,人们对认知康复的兴趣日益浓厚[7],在寻找针对 ABI 患者的循证干预措施[8]方面,人们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基于计算机的认知干预可能是康复神经认知障碍的重要工具。理论上,基于计算机的认知干预可以敏感地了解用户的表现,并实时调整难度级别或任务的性质。此外,它们比传统的认知干预更具优势,可以实现干预的标准化,并向用户和专业人员提供绩效数据,这有助于根据患者的需求调整干预。基于计算机的认知干预通常基于不同认知领域的直接认知训练。认知干预可以是多领域的,也可以是单领域的。多领域干预在整个干预期间针对几个不同的认知领域(例如记忆、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另一方面,单领域干预侧重于整个过程中对单个认知领域的训练。一些计算机干预措施可由患者独自进行,也可由治疗师协助进行。为了提高患者在完成特定任务时的表现,计算机程序还可与其他补偿技术(如策略训练)结合使用。一些荟萃分析探讨了计算机认知干预措施对痴呆症 [ 9 , 10 ]、轻度认知障碍 (MCI) [ 11 ] 和健康人群 [ 12 ] 的疗效。虽然这些研究中纳入的试验存在可以改进的方法学问题,但它们总体上对认知有微小的积极影响。先前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 [ 13 ]、中风 [ 14 ] 和 ABI [ 15 ] 人群的系统评价表明,计算机认知干预措施可能是有效的,尽管目前可用的证据薄弱且方法学有缺陷。到目前为止,目前尚未对基于计算机的 ABI 认知干预进行荟萃分析。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计算机化认知干预在不同认知领域对 ABI 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白血病 (AML) 和非造血器官的频繁功能障碍。2 – 6 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增加、转录因子表达失调、分泌囊泡和线粒体代谢异常、核糖体生物合成和组装异常已被确认为可能的致病机制。2 – 5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还包括良性的家族性或种族变异,与已知或尚未确定的基因多态性有关,这些基因的频率和病理生理意义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7,8 获得性 CNP 包含通过中性粒细胞定向抗体、细胞(NK 或 T 细胞)或细胞因子依赖性免疫过程或通过未知的致病机制介导的多种疾病实体。 9 – 12 后一类也称为特发性 CNP,包括良性和无并发症的疾病形式,也包括 MDS 前期病例(无论是否与克隆性造血有关),这些病例需要早期识别和密切监测。9 – 12
摘要 DNA 拓扑异构酶 II α (170 kDa, TOP2 α /170) 诱导增殖细胞中瞬时 DNA 双链断裂,以解决染色体凝聚、复制和分离过程中的 DNA 拓扑纠缠。因此,TOP2 α /170 是抗癌药物的主要靶点,其临床疗效常常因化学耐药性而受到影响。尽管已经确定了许多耐药机制,但人类癌细胞系对 TOP2 α 界面抑制剂/毒药的获得性耐药通常与 Top2 α /170 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关。我们实验室最近的研究,结合其他研究人员的早期发现,支持以下假设:对 TOP2 α 靶向药物的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替代的 RNA 加工/剪接。具体而言,已报道了几种 TOP2 α mRNA 剪接变体,它们保留了内含子,并被翻译成缺乏核定位序列的截短 TOP2 α 异构体,随后导致核质分布失调。此外,内含子保留可能导致截短异构体缺乏核定位序列和活性位点酪氨酸 (Tyr805),而活性位点酪氨酸是形成酶-DNA 共价复合物所必需的,并且在存在 TOP2 α 靶向药物的情况下诱导 DNA 损伤。最终,这些截短的 TOP2 α 异构体导致药物对细胞核中的 TOP2 α 的活性降低并表现出耐药性。因此,对调节 TOP2 α 前 mRNA 的替代 RNA 加工的机制的完整表征可能会产生新的策略来规避获得性耐药性。此外,新型 TOP2 α 剪接变体和截短的 TOP2 α 同工型可用作药物耐药性、预后和/或直接未来 TOP2 α 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背景: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患有获得性长 QT 综合征 (ALQTS) 的住院患者都是癌症患者。本研究旨在确定患有 ALQTS 的住院癌症患者的风险因素和结果。方法:我们对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 4 月期间住院的 10,180 名癌症患者进行了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其中,150 名被定义为患有严重 ALQTS 且 QT 间期明显延长 (QTc ≥ 500 ms) 的患者与 293 名年龄、性别和癌症类型匹配的对照者 (非 ALQTS) 进行了比较。以死亡为终点,随访时间长达 2 年。进行了 Cox 回归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以评估特定临床变量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多变量逻辑回归以计算 QT 延长的各种预测因子的优势比 (OR)。
除麻醉药品外,本报告还讨论了《1971年公约》管制的精神药物的供应情况。这些药物是治疗一系列严重健康疾病所必需的,其消费和可获得性令人十分担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精神障碍困扰着数亿人及其家庭,但大多数国家治疗此类疾病的资源不足。绝大多数国家用于精神卫生的卫生预算不到2%,导致许多中低收入国家超过75%的人口无法获得此类治疗。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用于治疗焦虑、失眠和癫痫等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精神药物消费水平在各国和各地区仍然差异很大。这一方面反映了医疗实践的多样性和处方模式的相关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缺乏关于此类物质消费的定量和定性的准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