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 (AI) 概念在 20 世纪 40 和 50 年代几乎同时发展起来,医学领域很快就看到了它们的潜在相关性和好处。1,2 1959 年,基夫·布罗德曼 (Keeve Brodman) 及其同事声称“对症状做出正确的诊断解释可以在各方面合乎逻辑的过程,并且定义如此完整,以至于机器也可以完成。”3 十一年后,威廉·B·施瓦茨 (William B. Schwartz) 在该杂志上撰文写道:“计算机科学可能会通过增强、在某些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医生的智力功能来发挥其主要作用。”4 他预测到 2000 年,计算机将在医学中扮演全新的角色,成为医生智力的强大延伸。然而,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人们感到失望,因为医学计算的两种主要方法——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匹配或模式识别系统——在实践中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成功。基于规则的系统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专家知识由许多独立的、针对特定情况的规则组成,而计算机可以通过将这些规则串联起来形成推理链来模拟专家推理。匹配策略试图将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一组“存储的档案”(我们现在称之为“疾病脚本”)相匹配,5 这是特定疾病的发现之一。人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来理解临床决策过程本身。6 很明显,大多数先前程序的关键缺陷源于缺乏病理生理知识。当加入这些知识后,性能大大提高。尽管如此,在 20 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还无法胜任这项任务。到 1987 年,基于规则的系统已在各种商业任务中证明有用,但在临床医学中却没有发挥作用。事实上,施瓦茨及其同事指出,“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即使使用现代高速计算机也不切实际。” 7 他们继续说:“几十年来,医生们一直听说计算机很快就能帮助进行困难的诊断,他们很可能会想知道为什么这场革命还没有发生。” 7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