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和后来被称为“认知科学”的学科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心智和大脑之间关系的兴趣。因此,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问题了,但现在要从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角度来审视。尽管有些哲学家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Dewan 等人,1976 年),但今天我们不仅可以重新评估主要的哲学立场,还可以开发更有限、更精确的心智关系理论和模型,每个理论和模型都包含一个受限数据库。人们对心智问题的兴趣激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认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表征”还是“计算”来描述这种关系(例如,参见 Gardner,1985 年,《行为与脑科学》中的“特刊”,1980 年)。一位哲学家和一位神经学家联手合作,却发现他们保持着心灵和大脑的互动分离(Popper and Eccles 1977)。一位神经学家(Sperry 1952、1969、1976)和一位哲学家(Searle 1979)都宣称自己坚定地站在心灵一边(Sperry 1980),而一位心理学家(Skinner 1971、1976)已经放弃了希望,认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901)和最近的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1962)称之为“精神生活的科学”是可能的,因为这种科学依赖于众所周知的模棱两可的口头交流。正是这种处理心智关系的尝试的多样性,引起了我的思考。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