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药物开发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治疗指数 (TI) 的评估,即引起预期治疗效果所需的药物剂量或暴露量与毒性达到极限的剂量或暴露量之比(图 1)。虽然具有高 TI 的药物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且毒性可控,但具有低 TI 甚至“倒置”TI 的药物在有效剂量或低于有效剂量时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细胞毒性化疗通常针对增殖细胞,因此通常具有较低的 TI,因此需要优化剂量和时间表以及“救援”干预措施来减轻副作用。靶向疗法的发展为实现高 TI 提供了替代途径,即通过靶向成人癌症失调基因(例如 ABL、KIT、TRK、ALK)或开发突变偏向抑制剂(例如 EGFR、BRAF、IDH1/2、KRAS G12C)。然而,靶向泛必需基因(例如那些失活会导致多种正常人体组织适应度丧失的基因,详情见后面的部分)的治疗通常聚集在这种“靶向”范式中。然而,此类治疗方法通常具有低 TI,并且在许多方面更类似于化疗。缺乏对靶向泛必需基因的具体问题的考虑可能会导致高临床失败率。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小分子靶向疗法;然而,我们相信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基于抗体的治疗方法,如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其他较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