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或原文请订阅后点击阅览
“破碎”基因是有袋动物皮毛颜色的关键因素
“破碎”基因是有袋动物皮毛颜色的常见因素
来源:拉特罗布大学新闻生活在沙漠中的难以捉摸的有袋鼹鼠和濒危的东部袋鼬的黑毛变体是越来越多的有袋动物中的两种,它们表现出常见的颜色奇特现象。
在许多物种中,诸如黑化症和黄化症等颜色异常被认为是色彩失调,并且不利于动物的生存。
但在《生物学快报》上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对于越来越多的有袋动物来说,颜色变形在其物种的所有成员中都很常见,甚至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学快报在黑色变形东袋鼬中,缺失的 DNA 片段会导致 Agouti 信号蛋白 (ASIP) 基因失效,该基因通常会产生浅黄色至红色色素,称为褐黑素。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发现塔斯马尼亚袋獾中缺少一段几乎相同的 DNA,塔斯马尼亚袋獾是袋鼬的近亲物种,也有黑棕色背景皮毛。通过比较这些 DNA 缺失的序列,研究人员发现袋鼬和袋獾都独立地失去了 ASIP 基因,这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
最近发现 趋同进化与此同时,研究小组利用最近发布的基因组组装技术,研究了神秘且罕见的有袋鼹鼠,这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沙漠深处的“沙泳”哺乳动物。
最近发布的基因组组装有袋鼹鼠在哺乳动物中很罕见,因为它们有“黄质”皮毛——一种由于缺乏深色真黑素而呈浅黄色的颜色。在这个物种中,负责驱动真黑色素沉积的黑皮质素 1 受体 (MC1R) 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缩短并阻止其发挥作用。
ASIP 和 MC1R 被认为是控制哺乳动物毛皮颜色的关键基因,它们共同发挥着真黑素和褐黑素生成之间的分子“开关”作用。
查尔斯·费金博士全文可在此处阅读:ASIP 和 MC1R 的功能丧失突变与有袋动物的毛色变化相关
